中国西藏网 > 藏北故事 > 专栏文章

保护高海拔生态,人类渐撤“无人区”

唐召明 发布时间:2019-12-30 18:20: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图为西藏那曲市双湖县牧民的迁徙车队(觉果2019年12月23日摄,图片由唐召明提供)

  前不久,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双湖县嘎措乡干部在电话里告诉我,嘎措乡与雅曲乡和措折羌玛乡(北措折)牧民群众正在为南迁做准备,没想到短短半月时间,搬迁工作已告结束。

  双湖县嘎措乡、雅曲乡和措折羌玛乡的700户2900名牧民群众,告别了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生命禁区”。经过近千公里搬迁,来到了海拔较低的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村。

  2018年,西藏启动首个高海拔生态搬迁项目,尼玛县荣玛乡的262户1102名牧民,搬迁到了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古荣乡。

  从2018年尼玛县荣玛乡的整体搬迁,到2019年双湖县嘎措乡、雅曲乡和措折羌玛乡的整体搬迁,既是为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和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更是书写了一段藏北无人区从开发建设到逐渐撤离的变迁历史。

  40年前,为了解决畜草矛盾,发展畜牧业生产,西藏拉开开发藏北无人区的大幕。当年荣玛乡、嘎措乡、雅曲乡和措折羌玛乡的牧民群众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从申扎县挺进北部号称“人类生理极限试验场”的无人区进行开发建设。

  当时,这四个乡是文部办事处和双湖办事处所辖的二三十个牧业乡中,属于真正意义上搬迁到“生命禁区”的牧业乡。他们告别祖辈生活的家园,挺近无人区,完成了无人区历史上的第一次命运大迁徙。

  40年后,为了保护无人区腹地的野生动物,这四个乡的牧民群众再次响应党和政府保护生态的号召,告别自己亲手建设几十年的新家园,撤离无人区,完成了无人区历史上的第二次命运大迁徙。

  翻开西藏版图我们不难发现,在北纬33︒~36︒,东经 83︒~93︒这一区域,除了零星的地名和极少数的居民点外,是大片大片的空白。它所标志的就是被称为“生命禁区”的藏北无人区。

  据了解,在旧西藏,地方政府打算将税收范围向北扩展,曾派一名税官前往无人区考察,到了现在的尼玛县荣玛乡江爱山一带,就止步不前了,他们形容那里是“天地相连的尽头,背上背的叉子枪都能划着天空咔嚓响”。

       图为开发无人区的首倡者洛桑丹珍(前排蹲者)与其所率领的勘察无人区小组成员合影(唐召明1973年夏摄)

  上世纪70年代初,有位名叫洛桑丹珍的传奇人物,他带领申扎县一队人马进入了这片广袤的荒野之地。他们是为解决牧区日益突出的草畜矛盾,到这里来寻找藏北畜牧业发展出路的。在难以想象的长达4年的艰辛跋涉中,他们惊喜地发现,在这亘古沉寂的“死亡地带”,居然有着鲜美的水草生长,居然埋藏着丰富的矿藏,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品种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而那里的山山水水则透出在其它任何地方都难以见到的辽远和粗犷之美……此后,申扎县的一批批牧民群众循着先行者的足迹,开始在这里建立他们新的家园,在这里的雪山草原间放牧着他们的牛羊、繁衍着他们的后代、创造着他们的生活;一批批藏汉族干部来到这里,为迁徙的牧民群众提供着各方面的服务,从事着开发性事业,并于1976年相继在这里成立了双湖、文部两个县级办事处,后又将文部办事处改为世界上唯一的以太阳命名的县——“尼玛县”,将双湖办事处改为双湖特别区。再后来,将双湖特别区改为现在的双湖县。双湖县也因此成为中国最年轻、世界海拔最高的县级行政区。


图为双湖县城大片用来发电的光伏电池板(唐召明2017年7月25日摄)

  当然,即便如此,在这片约有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开发性活动也仅仅是在它的边缘而已,无人区腹地依然是野生动物的乐园,是当今世界人类最后为数很少的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

  据了解,双湖县的三个乡南迁后,为保障搬迁户的生产生活,将在搬迁点发展设施农业,并将300头规模的养牛场交由搬迁牧民群众养殖经营。同时,还将采取“随人走”的政策,即涉及搬迁牧民群众原本在双湖的生产资料及享受的惠民政策、相关补助资金等全部不变。另外,针对牧民群众的家畜,将以销售、托管、入股合作社等多种形式,以解决“人走畜留无人管”等问题。

  在开发和保护两个问题上,人们现在更倾向生态保护问题。例如,在藏北无人区,除了高海拔生态搬迁外,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普若岗日冰川也暂停了各类旅游接待服务,旨在把不适宜人类生存,却适宜野生动物生存的“生命禁区”腾退出来,让这里的珍禽异兽自由自在地奔跑和飞翔。(中国西藏网 文/唐召明)

(责编: 隋艺斐)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