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

发布时间:2022-07-01 14:56: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展现青春风貌 关注青年成长⑤】

  四个历史时期“青年”党员诉心声——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

  编者按

  在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青年党员们展现出坚定的使命担当、卓越的精神风貌。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代又一代青年胸怀理想信念,沿着党指引的道路砥砺前行,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有力的青春乐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在党的101岁华诞之际,我们邀请四个历史时期的党员代表回忆青春年代的选择和志业、付出与收获,共同感受因奋斗而闪亮的热血青春。

  【一线讲述】

  经受生与死的考验,我越发坚定:

  为党的事业奋斗不息

  讲述人: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 施平

  我生于1911年,12岁开始边读书边参加劳动。1926年我考上了昆明成德中学,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组织“青年努力会”并担任宣传队队长,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我亲眼看到云南军阀疯狂杀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在一片白色恐怖中,我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只好四处漂泊。1931年9月,我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浙大农学院学生率先成立“学生抗日会”,推选我为主席。那年11月下旬,我们学生会骨干率领各校学生代表约2000人,乘火车赴南京,包围了国民党中央大学大礼堂。蒋介石虽然被迫与学生代表见面,但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导致日本对华侵略扩张加剧。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浙江也掀起了学生爱国运动高潮。12月10日,我被推选为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11日,在杭州市万名学生大会上,我担任大会临时执行主席并发表演说,又被选为杭州市学生联合会主席。杭州的学生爱国运动坚持了40多天,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蒋介石被迫到浙江大学与学生会负责人见面,对我们威胁利诱。两次与蒋介石面对面的斗争,让我们对国民政府完全失去了信任。同学们相约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12月,我突然被杭州警察局逮捕入狱,后因缺乏证据而获释。

  1937年“七七”事变前,我几次想方设法去延安,但未能成功。后来,经农学院好友介绍,我来到了武汉八路军办事处。1938年1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一生最重要的飞跃。根据组织安排,我回到浙南开展抗日斗争,1941年参加新四军,和战友们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经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血与火的考验。

  新中国成立后,我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几十年。1953年,我按照组织安排担任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满怀豪情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大学作贡献。后来,我又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去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回信,让我们备受鼓舞。回顾一生,我对自己选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豪。我将坚持信念,为之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衷心希望青年一代接过我们这辈人手中的接力棒,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让中国更加美好。

  经受苦与乐的考验,我更加笃信:

  认定的事,就要干上一辈子

  讲述人:“七一勋章”获得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退休职工 魏德友

  1964年,24岁的我即将从北京军区某部复员。那时候,部队号召我们“到新疆去,守卫边疆,建设边疆”。我连山东老家都没回,义无反顾地和187名战友先坐火车、后转汽车,来到新疆,驻守在边境无人区。

  一开始,我们住地窝子、喝盐碱水,打交道的只有蚊子和狼。草原上的蚊子可真厉害,叮一下就是一个大包;有个战友被狼咬了一口,没抢救过来就走了。

  1967年,我回山东老家结了婚,把媳妇带到新疆来。她到了地方一看,住的地窝子实在不像样,四周荒凉没人影,心里凉了大半截。第二天趁着我出去巡逻,就要偷偷跑回山东去。我追了两公里才劝住了她,跟她“许诺”:干上三年就回去。三五年后,我再问她,她一笑:谁说要回了!

  那时候,边境线上形势紧张。特别是1969年,我参加了团里的武装民兵队,经常与苏军“扛膀子”,人家真枪实弹,我们赤手空拳。后来很多人问我怕不怕,咱当过解放军,不怕!

  后来,我养了100多只羊,每天带上望远镜、收音机和水壶,一边放羊,一边巡逻,一天要在边境线走上10多公里。遇见可疑情况,第一时间上报。

  到了1981年,边境形势稳定了,我所在的兵二连被裁撤,100多户人家被分流到团场和其他连队,就剩下了10来户。没过几年,剩下的10来户也陆续搬走了,就连牧民们也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边境线上就剩我们一家人。也有人劝我搬走,可我心想:这里离边境线近、地势低,刮风、下雪时出现情况,根本发现不了。只要我守在这里,有啥风吹草动,我立马就能赶到并第一时间上报,所以就留下来了。

  1983年,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得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每次缴纳党费,我得跑上几十里路,但从没落下一分钱,还会跑到边防站参加组织生活会。

  这些年,边防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我始终没挪窝。他们都叫我“老魏叔”。我现在住的房子还是1992年边防连队利用拆旧房的材料建成的,但我很知足。2001年,我退休了,几个孩子轮流做工作,让我们老两口回山东老家养老,我说:干了一辈子,习惯了,不回了!继续义务戍边巡逻。

  2016年,我老伴生病了,严重时下不了床、走不成路。没办法,二女儿魏萍接过我手里的羊鞭,也接过了我的职责。

  去年,在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给我颁授了“七一勋章”。我当时很激动,但心里也很不安,我就是个普通人,没作多大贡献,党和国家却把这么高的荣誉给了我。我得教导好女儿和身边的护边员,把革命传统保持下去,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去年,我住的房子旁边建成了“魏德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拨又一拨人来参观学习,听我讲戍边故事。特别是那些边境派出所、边防连的小伙子们,听了一遍又一遍都不烦。每次我都会对他们说,认定的事,就要干上一辈子,不后悔!

  经受得与失的考验,我更加懂得:

  为海岛守护光明,需世代接力

  讲述人:国家电网台州市椒江区供电公司大陈供电所党支部书记、国家电网浙江红船(大陈垦荒)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 王海强

  我的父母是扎根大陈岛的第一代垦荒人,上世纪5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这里,和那代人一起创造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

  从小,我就非常崇拜能够轻松爬上电线杆的电力工人,也感激他们为千家万户守护光明,向往成为其中一员。1987年,一听说大陈岛电力建设需要人才,19岁的我立即去应聘,进入大陈岛电力系统做学徒工。靠着一股冲劲,一个月后就成长为能完成整套作业的电力工人,和老师傅们一道,晒着太阳立杆子,吹着海风爬线杆,成了海岛上一个平凡的“光明使者”。

  在上一代电力工人的努力下,上世纪80年代,大陈岛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供电,为岛上居民带来了很大便利。但上大陈岛的电网建设依旧薄弱,建设上大陈岛电力系统的重任落到了我们这一批电力工人肩上。扛着三四十斤重的锚桩上山、立起10米高的杆子、打下1.7米深的杆洞……队伍里没人叫苦叫累,一心只想让大陈岛的居民用上“安心电”。

  1995年,我当上了线路班长,肩上的责任更加重了。架线、抄表、故障抢修……为了守护上大陈岛、下大陈岛的用电安全,我时常带着队伍,坐上摆渡船往返抢修。居民们待我们像亲人一样,还给我起了个外号——“海鲫板”,这是我名字的土话谐音。我觉得“海鲫板”这种鱼敢于斗浪、激流勇进的特点很符合我的工作——岛上阴晴不定,天气越是恶劣就越需要我们;顶着风浪出海,冒着雨雪抢修,更是家常便饭。

  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大潮让很多电力工人产生了转行的想法。我也曾动摇过,但始终觉得应该做对国家、对人民更有意义的事情。这是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使命,更是“垦二代”责任担当的传承。那段时间,我和妻子长时间两地分居。2001年,单位把我调离了海岛,可我最牵挂的还是大陈岛居民的用电安全。2011年,带着从其他供电所学到的先进经验,我主动要求调回大陈岛工作。11年间,大陈岛上的供电体系具备了抗台风、抗腐蚀的能力,电网建设的目标也从有保障向高质量转变,居民真正过上了现代化生活。

  未来,大陈岛的“光明梦”将传递到下一代青年电工手上。希望他们继续守护光明,照亮更多人的美好生活。

  站上新时代广阔舞台,我更加明白:

  闪耀青春,来自吃苦钻研

  讲述人: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师、冷作分厂高压阀门班班长 孙柏慧

  我是一名电焊工。都说焊接是个技术活儿,会焊容易,焊好却难,要焊出精品更是难上加难。我发现,为了出精品,党员前辈们冲锋在前,那种精气神让我深受触动。后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深感作为党员不光要把工作干好,更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攻克难题。

  2017年初,我国首台光热电站中广核德令哈项目换热器在我们工厂加工,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难啃的“硬骨头”。我是党员,必须上!于是,焊接难度最大、最艰苦的仰焊工作落到了我的肩上。为了抢进度,我整整4个月没有休息一天,最终提前完成任务。

  2019年4月,我临危受命,担任冷作分厂高压阀门班班长。由于材料特殊、工艺复杂等多方面原因,汽轮机主汽阀装配件硬质合金堆焊是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问题,被列为公司级攻关项目。我所在班组就是瞄准提升硬质合金件产品质量这个目标,矢志攻克这个难题。

  面对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成员,挑战和难度可想而知。班组的制造流程为机器人机械手臂自动化、半自动化焊接,并非传统焊接方式,使用的焊接粉末按“克/分钟”计算,焊缝成型后续加工余量在0.1到0.4毫米之间,精准度要求非常高。为了全程跟踪产品制造流程,尽快找到问题所在,我每天守在现场,和操作员交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制作了一些工具和装置,优化了智能焊接设备的一些重要参数,规范了整体操作流程。现在,我们实现了微米级的作业精度,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2019年末,我所在班组硬质合金堆焊质量较上年度提升50%以上,到2020年末产品质量又有大幅提升,部分产品质量一次交检合格率达到98%,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从18岁参加工作到现在,我从一名只会单一操作的技工成长为全方位掌握相关技能的万能“螺丝钉”,非常感恩党的培养,感谢这个让技能人才成长的好时代。如今,作为“孙柏慧创新工作室”和“孙柏慧电焊工技能大师工作室”两个省级工作室的负责人,我先后举办了多个培训班,希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技术骨干。

  手握焊枪,只要生产冲锋号一响,我们就随时报到。还记得刚工作时带我的师傅跟我说的话,“只要肯吃苦、肯钻研,咱焊接工人也能像焊花一样绽放光彩”。没错,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只要肯吃苦肯钻研,练就一身过硬本事,每个人都能有闪耀的青春。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任鹏、颜维琦、尚杰、李慧、陆健、张士英、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杜克成

  特别鸣谢: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 刘苏闽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