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在黄土地上开启“二次西迁”之旅

发布时间:2023-01-17 11:02: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为土生土长的交大人,我1999年入校,2010年在美国完成博士交流项目回国,我的本科、硕士、博士都是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得,然后又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了4年有余的物理学博士后和项目科学家工作,2015年回到母校任教至今。

  2015年是我面临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许多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向我抛来橄榄枝,但是饮水思源的情愫一直在心中,进一步缩短祖国东西部差距尤其是科教差距的梦想一直在心中,所以我怀着一腔报国的热情直接回到了西交大。

  那年9月,我回到母校报到。当我初次走进兴庆校区校园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校园正门的第一个雕塑——饮水思源碑。饮水思源的出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人庾信42岁时在当时的西魏都城长安,写了一首《征调曲》,其中有一句是“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这座饮水思源碑也是百年交大的标志性建筑。再往南走,是迎面而来两排高耸入云的梧桐树,这条路被交大师生形象地命名为梧桐道,这些树随着当年的西迁前辈而来,历经数十年的风雨,当年的幼苗已成今天的大树,我们仿佛能听到它们在不停诉说着120余年交大岁月的历程。

  20世纪50年代,在党中央、国务院为西部大开发、为全国工业经济发展布局进行规划建设的大背景下,一张“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红色车票,一段跨越1500公里崇山峻岭的钢铁专道,一大批爱国、坚决、勇敢、能吃苦、讲奉献的西迁前辈,听党指挥、跟党走,从黄浦江畔背起行囊来到渭河之滨,铸就了西迁精神的血脉力量。

  继续迈步,穿过腾飞塔,高耸而起、经卷满屋的就是“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是我们最尊敬的学长之一。1957年3月25日,钱学森在写给时任交通大学校长彭康的信中说道:“我的最高希望是明年能到西安参观母校新址。”走入馆内,首先感受到的是钱学森学长的题词:“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全体师生要继承和发扬母校优良传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报效人民,在21世纪,努力把西安交通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就是在这样一所学校读书、学习、成长,在课堂、书本、实验室之外,我们会时刻感受到千年文化的积淀以及西迁至今那种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流淌,总是在周边人的一言一行中,总是在一物一迹中,可以让我们随时找到一张安静的书桌,寻得一片心底的清灵,明辨祖国发展的需要,掌握社会需求的本领,牢固爱国奉献的初心,坚定科教报国的使命。在这里,我们在厚重的精神积淀中,向着新时代科技发展和社会融合的第一线坚定前行。

  交通大学创建120多年来饱经沧桑,但上世纪50年代的内迁西安,却要算它有史以来所经受过的一场最严峻的考验,因为它不是短暂的支援,而是世世代代永久的扎根。迁校中的几载风雨年华,乃至60多年来扎根大西北的漫长岁月,无论对学校还是对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因为它需要人们舍弃太多太多熟悉的东西,勇于去一个陌生和艰苦的地方肩负重大使命、攀登新的高峰。正如我们看到的,当年的师生员工对此作出了应有的回答。

  在众多西迁事迹中,我想向大家讲述一位物理学科长者的故事。他就是与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中共中央书记处原书记胡乔木、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等同为挚友的物理学家殷大钧先生。

  殷大钧第一时间响应国家的号召,虽然自己身患胃病并且家有88岁老母,仍然毅然告别繁华的上海,带头举家西迁。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殷大钧坚守教学建设一线,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他上课从不带讲稿,所用到的公式、数据、可查阅的参考书等都能当场准确无误地给出。而且,殷大钧还积极投入到全国性教材的编写、名著翻译、交大物理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建立等大量工作中,为西北乃至中国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正是在“西迁人”的言传身教之下,才有了我们年轻人今天在三尺讲台上的从容潇洒。西迁精神早已深深扎根在每一位交大人心中,精神上的振奋迅速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我在回校之后,没有任何耽搁,迅速展开我的科研工作。

  因为我们实验所需的冷冻电镜平台造价比较昂贵,为了不给学校增添太多的负担,同时也为了探索多学科交叉互融的创新模式,学校的物理学科、化学学科和生物学科主动联合起来,在学校的支持下,将沉甸甸的信任和资源毫无保留地交给了我。

  就这样,虽然一切从头再来,但我们又一次像西迁前辈一样,用自己的双手、集体的力量、交大的情怀和西迁精神的激励,将所有阻碍的困难层层克服,硬是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从零起步,建设起了具有国际一流特色的科研平台,并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实现了相关设备的完全开放共享。

  2017年,我和团队成员怀抱着探索“新世界”的激情和“一定要踏踏实实做出来”的干劲儿,经过日日夜夜的实验,终于得到了世界上第一张自然条件下非正常价态物质的清晰图像,为后续的研究打开了一扇闪耀着真理之光的大门。这张图片,我打印出来一直张贴在办公室门后,时不时地看一下,总是能让自己像打了“强心针”一样充满了力量。

  在基础学科大楼里和我们一样没有离开办公室的教师不在少数,放眼整个西安交大,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很多。我想,这可能就是交大人“西迁精神”的血脉传递,是一代代“西迁精神”新传人的奋斗成长,是一群群新时代科教工作者的拼搏。

  也就是在那一年,在祖国“一带一路”倡议、复兴圆梦思想的指引下,我们迎来了再次西迁的号角。交大人在持续迈出自己的脚步,我们建设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发起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不断强壮“双一流”体魄,我们甚至又一次站在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探索前进道路的最前沿。

  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例,这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平台,是作为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总源头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之一。创新港项目按照“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的总体定位,旨在破解产教融合瓶颈问题,探索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大学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持续瞄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努力打造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交大样板,探索21世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形态。

  1956年至今,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党的号召,在“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伟大征程中,数代学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形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在这一精神的鼓舞鞭策下,学校立德树人、科技报国,为国家、特别是大西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时代总是在发展,作为新时代青年科研人深感幸福,因为实现物质生活的富足本来就是前辈为之奋斗的目标;但同时,我们也很明白,祖国的发展和需求在随着时代而演变,精神传递的是初心和使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行动内涵。

  作为交大新时代的青年教师和科研人,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追随着西迁前辈们的足迹,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牢牢扎根在祖国的西部,贡献自己全部的青春力量。

  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张磊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