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找水、借水、存水 南方用最大努力保秋粮

发布时间:2022-09-26 11:21:00来源: 新京报

  9月23日,连绵的大雨已经下了四天,浇透了重庆大足区万古镇玉清村干涸的土壤。而距离上一次大雨,则过去了整整八十天。

  从7月初,干旱和高温笼罩稻田时,大足区大大小小的水库中,每一处都在不停歇地抽水。救命的水穿过村庄,沿着沟渠,灌进稻田,让干渴的水稻得以喘息,也让人们紧张的心稍稍缓解,一直到8月22日水稻开镰。

  今年夏天,我国南方遭遇六十年未遇的干旱,4500多万亩农田受灾,而干旱影响最大的长江中下游,恰恰是我国水稻最大的主产区,湖北、江西、四川、重庆、江苏……一个个乡村,一片片农田里,人们想尽一切办法,与天争粮,只为在2022年的秋天,多打一点儿粮食。

  干旱和高温,袭击了南方水田

  谢代兵59年的生涯中,重庆从未遇到过今年这样的大旱。上半年时,明明雨水还很充足,谢代兵在玉清村种了1270亩水稻,3月份播种,预计立秋之后收获。播种的时候,谢代兵觉得,今年应该是个丰收年。

  干旱来得很突然,嘉陵江断流,流入大足区的濑溪河干了。1000多亩水稻,正好在抽穗扬花的关键时刻,干旱伴随着高温,让花粉失去活性,“超过35℃,就可能影响授粉结实。”谢代兵说。

  今年7月,罕见的干旱和高温侵袭南方长江、汉江等大大小小的水系,水位不断下降,鄱阳湖见底。

  水稻是我国两大口粮之一,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也是秋粮的主要部分。全年种植面积保持在4.5亿亩左右,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占全国稻米生产的59%。尤其是其中的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皖中平原、太湖平原和里下河平原……这些水系丰沛、河网密布的平原,一直是我国最著名的水稻产区。

  距离鄱阳湖仅两公里的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南峰镇余晃村,习惯了水乡场景的人们,第一次见到龟裂的土地。9月22日,年近七旬的余纯信告诉记者,他种了一辈子水稻,没有遇到过这么严重的干旱。

  余晃村是一个四千多人的大村,紧邻鄱阳湖,水稻是这里的主要作物,也是村里如今的主要农业产业。当稻田里的土地一点点干涸、裂开时,“人们都急坏了。”余纯信说,老人们找到村书记,村书记找到邻村、找到镇上,所有人都开始想办法找水。

  汉江西侧,湖北钟祥市石牌镇耿巷村,从5月20日收完小麦,到9月20日水稻开镰。4个月的时间中,水稻插秧、拔节、抽穗、扬花、灌浆、成熟,田里没有下过一滴雨。灌满的水,三四天就干了。

  抽水和找水,是这个夏季的主题

  耿巷村距离汉江只有几公里,卢振华告诉记者,从6月开始,汉江边上的抽水机就没有停过,“温度很高,一直要灌深水才行,而且灌水的频率也比以往更高。”卢振华说,干旱中,灌水次数要比常年多一倍,好在汉江水位虽然下降了,但还可以抽水。

  汉江里抽出来的水,通过两条小河,流经耿巷村的东西两侧,保住了村里近千亩水稻。“以前我们这里没怎么缺过水,即便发生旱情,但身边大江小河很多,灌溉很容易,从没像今年这么难。”卢振华说。

  在启动抗旱Ⅳ级响应之后,钟祥市先后动员249座境内水库全部开闸放水、沿江乡镇开启五处水闸和四座泵站,引调外水十五万立方米。同时,针对部分区段汉江水位和部分水库水位过低不能自流出水的问题,累计架机三十台,总流量达每秒18立方米,提水灌溉保障水田近20万亩。

  也有人早有准备,在重庆大足区,五六月份就早早把全区大大小小的水库水塘灌满了。

  “大足区丘陵坡地比较多,调水困难,2006年川渝大旱之后,我们这里就修建了很多人工水库。今年五六月份的时候,预报南方可能少雨干旱。我们就把大小水库、各种水塘全灌满了。”当地一位农业部门负责人说。

  “大部分的地里都有灌溉渠道。”谢代兵告诉记者,他的1000多亩水稻,基本上都得到了灌溉,“高温的时候,一直在灌深水,深水蒸发慢一点儿,也有一定的降温作用。”

  争水到借水,旱情中的新故事

  鄱阳湖边上的余晃村里,调水的难度,也超出了人们想象。

  余晃村有很多蓄水塘,往年夏季,鄱阳湖放水,可以轻易灌满大大小小的蓄水塘,足以灌溉村里的稻田。但随着鄱阳湖水位一降再降,放水变得不再现实,找到新的水源,成为抗旱最重要的事情。

  和余晃村相邻的鸣山村,距离鄱阳湖更远一点儿。但得益于地形条件,鸣山村从鄱阳湖中引水更为便利,蓄水塘今年的蓄水更充足。

  在历史上,相邻的两村曾经因为争水而矛盾不断,当六十年未遇的旱情发生后,余晃村的人们开始担心,争水的矛盾,是否会再一次出现?

  但情况比想象中好。余晃村党支部书记余纯科拨通了鄱阳县银宝湖乡鸣山村党支部书记金前进的电话,想要“借水”灌溉,给村里将要旱死的千亩水稻“解渴”补水。

  “虽然我们也得灌溉,但兄弟村有难,哪里有不帮的道理。”这是金前进的回答。

  得到同意后,余纯科立马开始安排抽水。但借水也不容易,由于常年湿润多水,余晃村抽水设备不足,功率较低,为了尽快解“燃眉之急”,余纯科向银宝湖乡邻近的农场借来3台7.5千瓦的大功率水泵。

  抗旱,不只是村里的事情。旱情发生后,余晃村所在的南峰镇,协调当地供电所,架设起了抗旱线路,保障取水设备持续运转,调配挖掘机在余晃村圩堤涵闸外,挖掘近八百米长的引水渠。余晃村又添置了3台新水泵,从鄱阳湖抽水,经引水渠流向村里的蓄水塘。

  从8月11日至18日,鸣山村从本村水库中连放了七天七夜的水给余晃村。借水的故事,改变了过去无数年邻村争水的历史,也写下了抗旱中的新故事,更让余晃村千亩水稻,在罕见的旱情中,避开了灾情。

  高标准农田,成为稳产保收利器

  发达的农田水利设施,为这个夏季漫长的高温干旱,提供了抗旱最好的基础。

  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到今年年底,全国将建成十亿亩高标准农田,这些农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可以保证一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量。

  在长江边上,南京城郊,溧水区和凤镇毛公铺,沈明头的2000多亩高标准农田,紧邻着一座小型水库。水库里只有浅浅的一层水,从旱情出现开始,当地就开始不间断地调水入库,灌溉周边的稻田。沈明头告诉记者,最热的时候,他每天都在为2000多亩水稻轮流灌水。

  完善的灌溉措施,让沈明头的水稻扛过了最热的季节,产量几乎没有受到影响。高标准农田,不只在平原地区才能建成。在山坡丘陵上,同样可以通过平整土地、完善农田设施,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在山地众多的重庆大足区,谢代兵的1200多亩水稻,早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畅通的灌溉渠道,也让这些土地,在六十年未遇的旱情中,可以顺利灌溉,抗旱保收。

  旱情持续中,实现难得的丰收

  9月22日,余晃村的水稻已经金黄一片,村里的人们,开始联系收割机,准备秋收。“马上就要丰收了。”余纯信说。

  罕见的旱情之后,余纯信却用“丰收”来形容今年的收成,他告诉记者,村里的千亩水稻,预计亩产可以达到1200斤左右。

  秋收结束前,每一个旱情中的人,都在紧张、担心和害怕中。9月20日,钟祥市耿巷村的水稻开镰,卢振华开着收割机,收割自己的60多亩水稻,也为村里其他人收割。他告诉记者,一直到稻谷过秤,他的心都没放下来。

  两三天的工夫,村里的近千亩水稻就收完了,“亩产大约1400斤左右。”卢振华说,这个数字尽管比去年低了200斤左右,但也远超出他此前的预计,在六十年未遇的旱情中,还能收到1400斤,这是以前不可想象的。

  更早的时候,8月中旬左右,重庆山地上的水稻就开始收割了,谢代兵的稻田中,产量甚至比去年有所增长。测产的数据显示,谢代兵的水稻,亩产为1287斤。谢代兵记得,去年同期的水稻,亩产为1210斤左右。

  在整个长江中下游,秋粮收获正在高峰期,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数据显示,在今年7月底,全国早稻收获就基本结束,增产目标实现,丰收到手。到9月22日,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秋粮收获已到两成半,全国范围内,丰收在望。

  丰收档案

  丰收地点:江西省都昌县

  丰收年景:鄱阳湖水位严重下降,旱情中多方设法调水、借水抗旱,保障秋粮生产,丰收节过后,余晃村水稻已金黄一片,等待开镰

  丰收数据:都昌县早稻单产预计平均550公斤,再生稻头季单产预计650公斤,产出稻谷预计在3.3亿斤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曹晶瑞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