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让非遗文化释放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2-04-13 10:35:00来源: 青海日报

  让非遗重新进入生活,在日常中绽放光华,才是最好的保护。今年2月,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南68公里处的官亭镇喇家民俗村,一场极具土族特色的婚礼正在喇家遗址毗邻的五彩喇家寨举行,舞台上一位歌手正在表演只有婚礼才唱的土族道拉——《十样景致》。民和县文体旅游局旅游服务中心主任马英和村党支部书记喇相德介绍道:“村里正聘请专业老师,培训土族‘非遗’民族民间戏剧舞蹈,届时这支‘非遗’队伍专门向游客展演土族民族民间文化。”喇家村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一,以喇家遗址等独有的文旅资源禀赋为依托,积极融入全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农耕等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做大做强餐饮、住宿、民间才艺展演、土族刺绣展示、民族民俗文化传播弘扬等文旅产业,强力带动周边乡村旅游,为更多群众带来创业机遇,为更多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只是木塑、技艺,而是千百年来日常生活的结晶,蕴藏着对生命与世界的思考。3月23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2022年第一次常务理事会暨会长办公会议召开,大会通报了省文旅厅关于青海省2022非遗保护重点工作部署,从创新工作机制,开创工作新局,加大对非遗协会工作站、传承基地、专业工作部、花儿传习所的指导、帮扶,指导各自开展特色突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利用资源优势,推动“讲好青海故事、传播青海声音、展现青海形象”等对外宣传交流活动。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当下,“酒香也怕巷子深”,非遗传承既需要保护凝聚着先辈智慧的传统技艺,也需要不断拓宽传播渠道,让非遗融入人们生活。

  “非遗+旅游”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时代光彩。随着民众欣赏水平的提高,游客正在由过去的看风景向看文化转变。景区文化底蕴深不深,文化故事讲得好不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非遗文化能激发旅游动机、增添旅游体验,看一段舞、听一支歌、了解一种民俗,亲手制陶、炒茶,参与印染、拓片,游客就有了难忘的非遗旅游体验和记忆。非遗文化作为旅游的优质资源,不仅丰富了旅游的内容,而且自身的保护、传承与传播也会得到发展。非遗只有面向大众、走进生活,才有生命力。各地应通过旅游等手段为非遗开拓新市场、扩大新受众,围绕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做文章,展现当地风土人情,让非遗成为景区的点睛之笔。

  “非遗+文创”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传统手工艺需要“推陈出新”,摒弃过时的造型、色彩,创造时尚、新颖的现代风格产品,满足人民生活与文化新需求,“非遗+文创”的新产品形态,可以让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当下重新焕发生命力,使传统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非遗”遇上“文创”,应充分挖掘文化资源,逐步将脱离社会需求的传统非遗文化艺术品开发创造出当代民众乐于接受的文化艺术衍生产品,不仅要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也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活力。创新是传统非遗生生不息的动力,基于生活和文化表达创新形态,文创产品应该在鉴别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要大力扶持非遗手工艺龙头企业,促进规模化、集群化、专业化生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散发出持久的魅力。

  非遗文化属于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文化财富,古老传统文化一经激活,便会触发内在的美感和强大的生命力,让这些在岁月深处闪耀的非遗文化释放新活力,成为现代生活的滋养,涵养更深厚的文化自信。(雷欣钰)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