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新闻有观点 | 入选新一轮“双一流”意味着什么?高校学科带头人回应

发布时间:2022-02-18 08:33:00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2月17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第二轮建设名单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而是将探索建立分类发展、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建设体系作为重点之一,引导建设高校“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不能数论文、数“帽子”,不简单以论文数量、排名变化、“帽子”数量等作为评价指标。新阶段“双一流”建设应当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淡化身份色彩,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引导各高校在各具特色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

  入选“双一流”会给高校和学科带来什么?“双一流”建设评价的变化又会给高等教育带来什么?对此,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对话国内多位高校“双一流”学科带头人。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国际化建设仍是中国高校的短板”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同济医学院院长陈建国教授对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表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的标准是多元、多维、多主体的,它包括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研究的产出、社会服务的声望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首轮入选“双一流”后,着重建设师资人才队伍,产出高水平论文和科研成果,助力武汉抗击疫情,多措并举推进学科建设。

  陈建国认为,华中科技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不仅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也为临床医学学科的建设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一方面,能够优化师资配置,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能够提升社会服务和学科声誉,推动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同时,陈建国也注意到,对于中部高校来说,其地方资源和投入较经济更发达地区存在很大差别。他提出,中部高校要作出更大努力,在关键节点和国家的总体发展保持同步。“要确保在激烈的竞争中不甘落后。”他说。

  为引导高校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陈建国表示,中国高校要坚持世界一流的建设目标,同时要兼具中国特色。目前,中国高校亟需培养大批科研人才,以承担重大的科研任务,促使科研基础实现“从0到1”的突破。同时,国际化建设也是中国高校的短板,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师资队伍以及国际平台建设方面,仍有繁重的任务。他说,“入选 ‘双一流’高校后,感觉到责任和担子更重,根本还是发展要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系主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系主任周磊教授告诉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当前,“双一流” 大学建设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绝对不是这么容易就能进来的。”周磊说,复旦大学物理学学科再次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名单,得益于对首轮“双一流”建设过程的不断总结、深入探究。

  周磊谈到,“双一流”意味着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平台建设、社会服务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要达到全方位的“一流”,他认为,入选 “双一流”,对于复旦大学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要从全局出发,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和鲜明亮点,服务社会,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全方位“一流”的特色优势学科。

  在“双一流”评选方面,周磊介绍,复旦大学对重点学科提出了更高的建设目标,其定位是“双冲顶”,即在国际上要占领“一流”地位,在国内要达到顶尖。学科建设要突破整体提升的固有模式,抓亮点、创特色、争一流。“要出一流成果,要出一流人才,要出一流贡献。”他说。

  回顾各高校和学科的建设历程,教育部对学校学科建设的要求逐渐走向科学化和合理化。周磊认为,“双一流”建设的评价在逐步淡化论文数量、“帽子”数量等硬性指标,更加关注研究的实质。学科是否能够引领国际的研究方向,是否能够真正地服务社会、影响社会,成为了学科建设的更高要求。在他看来,“双一流”评价的变化能够引导教师发展特色、长远思考,提升我国高校和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

  监制:白中华

  记者:王娴

  编辑:曹博、李晓琼、娜孜叶·木沙江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