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智能农机助力花生播种!优质花生需要怎样的生长环境?

发布时间:2022-05-07 09:00:00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6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立夏时节,花生进入最佳播种季节。作为花生重要的生产、销售和出口地区,山东青岛市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抢墒播种花生。

  今年,一系列新式智能农机投入使用,不仅节省了人工,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种植成本。山东青岛的莱西市为什么被称为“中国花生之乡”?优质花生需要怎样的生长环境?智能农机如何助力花生生产?

  

  “中国花生之乡”莱西市有何特殊之处?花生生长需要怎样的环境?

  山东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李松坚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花生生产国和消费国,无论是花生种子资源的研究、种植加工,还是贸易全产业链发展,我国在全球均位居首位。

  “世界花生看中国,中国花生看山东”。青岛作为花生产业大市,是山东花生单产水平最高,总产量最多的地区,其播种面积大,种植水平高,种子繁育质量好,加工能力和贸易水平更是不容小觑。隶属于青岛的莱西市是全国闻名的“花生之乡”,2011年被评为“全国花生产业基地”,当地的莱西大花生也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

  莱西花生长得好,依赖于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花生喜欢在阳光充足、雨量适当的环境中生长,适宜的生长温度一般在15-25℃之间,每天还要接受6-8小时的光照。对土壤的要求是既要通气透水,又要蓄水保肥。而莱西市气候适宜,年降水量670mm左右,加之大沽河流域的土壤条件,十分有利于花生的生长发育。此外,青岛地区的秋天少雨、气候干燥,不易滋生黄曲霉素,使得这里多年来一直是花生出口欧盟的免检区。李松坚表示,正是气候特点、地理位置的区位优势,以及科研力量、加工企业的产业优势,决定了青岛市特别是莱西市在花生产业的领先地位。

  小小花生竟有那么多品种?都有何妙用?

  花生的品种众多,现有花生的种类有据可查的就有500多种。根据分类方式的不同,花生也可以分成不同的品种。按照播种期,可以分成春花生、夏花生和秋花生。一般秋花生的种植面积小,春花生的种植面积较大,比如山东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播种,到8、9月份进行收获。按照生育期的长短,可以分成早熟型、中熟型和晚熟型。早熟型品种的生长周期一般在100-130天,中熟型的在130-150天,晚熟型的在150天以上,有些甚至能达到6个月。

  此外,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市场上较多的有两类。一类为彩色花生,也称“五彩花生”,因其花生仁颜色多样而得名,包括黑花生、白花生、红花生等,这类花生不仅好看,且口感好。另一类是高油酸花生,其保质期长,经加工的花生油营养价值高、易于储存。

  花生的营养价值丰富,除了可以榨取花生油,也可以制成花生酱、花生奶,经炒制后也可制成花生饼干、桃酥等。油炸花生、老醋花生等也是常见的花生制品。花生的红衣也可以用来制药。此外,花生壳也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不仅可以制作成淀粉、饲料、食用菌的菌包,还能提取花生壳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用于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的制作。

  美国的花生70%用于食品加工,欧盟这一比例为90%,近年来我国花生食品加工产业发展也在逐步加快,目前占一半左右。李松坚表示,花生品种专用化使得人们食用消费的花生制品越来越多,未来随着后期精加工等技术的发展,花生制品会更适合我们的口味。

  什么样的花生才算是优质花生?

  一般从三个方面的品质来判断花生是否优质。

  从花生本身的工艺品质来判断,比如果形是否美观,剥开后的网纹是否平滑,果壳是否坚硬、有无斑点,籽粒是否圆润,种皮是否有裂纹等等。

  从花生的储存加工品质来判断,花生油中分油酸和亚油酸,其比值(O/L)是油质稳定性的指标,O/L比值越高,油质越稳定,加工出来的产品越耐储存。一般而言,要求大花生的O/L比值在1.4以上,小花生的O/L比值在1.0以上。其次,加工方面还要求果仁饱满、整齐,以便减少加工的损耗。

  从营养品质来判断,以榨油为主的品种,要求其籽粒含油量在50%以上。而食用为主的品种则要求含油量低些,但要求蛋白含量在30%以上。

  智能农机在花生种植过程中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

  随着人工成本的提高,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机械化。目前在花生播种机方面,已经实现了智能监控播种深度的自动控制,可以一次性完成起垄、施肥、铺膜、膜上打孔或膜上覆土以及单粒精播等工序。尤其是近年来配置了北斗农用终端的拖拉机,既节约了土地,也提高了播种质量。

  而在花生播种与收获方面,由于土壤墒情不同,花生品种对机械化作业的适应性也不同。因此,尽管现在已经拥有多种收获机械,但并没有一个主栽的机型,且机械精准度还不是很高。李松坚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互联网加农机,大大提高机械化的精准程度,这也是我们在智能农机方面攻关的一个方向。”

  监制:郭静

  记者:富赜 鹤佳

  编辑:罗江 杨冉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