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怪鱼”来势汹汹 随意放生或涉嫌违法

发布时间:2022-09-28 08:36:00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27日消息(记者郭佳丽)近日,上海黄浦江内竟然出现了一条长约1米的鳄鱼。目击者随即将相关影音资料提供给警方。

  经动物专家鉴定,该鳄鱼系亚成体暹罗鳄,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具有一定的攻击性。25日,上述暹罗鳄被成功捕获,已交由专业人员进行看管饲养。

  不止暹罗鳄,今年8月,河南汝州中央公园云禅湖还抓到两条鳄雀鳝。随后,湖南、广西、江苏、青海、宁夏、云南、山东等地也报告发现鳄雀鳝。

  大量外来物种陆续出现在我国多个省份的水域当中,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对此,专家表示,国内对于外来物种入侵管理和监督已制定相关处罚规定,生态可持续的生物防控方式正在积极探索当中。

  来势汹汹的“怪鱼”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人在网上围观抓“怪鱼”。

  据媒体报道,河南汝州市城市公园管理方耗时一个月抽干了近30万立方米的湖水,就为抓捕两条当地不曾见过的“怪鱼”,这一过程引得超3000万网友在线观看。

  实际上,“怪鱼”名为鳄雀鳝,是一种原产于北美洲的淡水巨型食肉鱼。

  那么,为什么它会跑到我国的城市公园内?专家解释称,多是“放生”所致。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岗位科学家顾党恩表示,目前,外来鱼类从国外引入到我国主要有两种途径——水产养殖和观赏渔业。“鳄雀鳝体型较怪异,能满足人们的猎奇需求,是观赏水族的常见种类。“他说。

  就在前不久,在黑龙江哈尔滨双井村,村民郭太丰在自家鱼塘发现一条“大蟒蛇”,经过鉴定,这是来自美洲的红尾蚺。工作人员介绍,由于红尾蚺尾部呈红色,性情温顺无毒,成了不少追求新奇的宠物饲养者的新宠,经常会被作为观赏性宠物售卖。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外来物种并非善类。村民郭太丰家鱼塘里的鱼就因红尾蚺的出现而受到损失。另据媒体报道,江苏一男童曾被现身小区里的鳄雀鳝咬伤3根手指。

  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有法可依

  据了解,中国是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部2021年5月发布的《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目前,我国对于外来物种入侵管理和监督已制定相关处罚规定。涉嫌犯罪的,将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今年8月1日起,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开始实施。该“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第八十一条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外来入侵物种工作组副组长马盛分析称,“办法”的出台,说明目前对于外来物种入侵的管理和监督是有法可依的,为做好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此外,刑法修正案(十一)在刑法第三百四十四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三百四十四条之一:“违反国家规定,非法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入侵物种,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刑法的此条规定,与生物安全法的前述相关规定进行有效衔接。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韦慧告诉记者,在学术研究时,一般会将具有较高风险的外来物种列入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具体操作中,判断这个外来物种是否列入该名单,一般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物种在野外发现并建立自然种群;二是评估外来物种是否对本地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探索生态可持续的生物防控方式

  “外来物种在新的栖息地如何与本地的生物以及人类相互作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科学家们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韦慧说。

  她认为,有效防治外来生物入侵,首先要加强科普宣传和风险评估,建立科学养殖和放生的公众意识。对于引进的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品种要进行风险评估,研发精准化防逃逸养殖系统,从而减少外来物种进入自然环境。

  韦慧称,对于已形成入侵的物种,要依托于专业团队,研发以专一性清除药剂、诱食剂等化学方法,以专一性捕捞工具、水下可视化机器人等物理方法,以开发本地肉食性动物、破坏产卵场等的生物方法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方案。

  马盛表示,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我们应该从整体的生态系统出发,倡导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积极探索生态可持续的生物防控方式,以“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来兼顾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

  马盛建议,防治外来入侵生物,应当从源头入手加强口岸监管和预防,严控外来物种入境;加强境内检疫;做好防范的同时,分类实施治理修复,倡导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积极探索环境友好、生态可持续的生物防治、资源化利用等方式来控制外来入侵物种,共同构筑生物安全屏障。

(责编: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