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怀柔科学城初具规模 从雁栖湖畔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2022-10-10 08:40:00来源: 新京报

  “三城一区”助建科技创新中心

  “三城一区”已成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战场。如今,中关村科学城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原创成果和国际标准。未来科学城打开院墙搞科研,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怀柔科学城聚集一批大科学装置,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向媒体介绍,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北京引领全球科学发展和国际重大前沿技术突破的新引擎,可提升我国在基础研究和交叉前沿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与竞争。

  现今,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开放,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也建成运行,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子午工程二期正在进行设备安装。怀柔科学城科技设施平台集群初具规模,29个重大科技设施平台项目全部实现开工,怀柔科学城正在成为全国设施平台高度集聚的区域之一。

  2017年5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正式批复《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明确以怀柔科学城为核心承载区进行建设。同年,怀柔科学城扩展至密云后,整个科学城面积从41.2平方公里增至100.9平方公里。

  打造一处科学家理想的研究场所

  据怀柔科学城管委会介绍,近年来,一批围绕怀柔科学城的交通专线、人才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项目在有序推进。“远看是花园、近看是家园”的宜业宜居环境正在形成。

  2020年入驻怀柔科学城的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以下简称“纳米能源所”),拥有一座巨大的展厅,展厅里有自动发光的滑梯,无需电池就可变亮的运动鞋,甚至不用换电池就可以产生电的心脏起搏器。

  研究员程廷海介绍,纳米能源所是怀柔科学城正式启动建设以来,第一个整建制搬迁入驻怀柔科学城的科研机构。他认为,怀柔科学城给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这里不仅场地够大,风景漂亮,而且交通和生活设施也够现代化。

  怀柔区也正在研究建立科研人员通勤中转无缝衔接体验,区外实现轨道交通、自驾车、中科院班车高效换乘联动;区内建设定制公交、现有公交、共享单车多元接驳保障体系。员工食堂、西餐厅、咖啡厅、便利店、商超、健身房、图书室、电影院、快递网点、银行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为科学城内的科研团队提供了全方位服务。

  市民把科学城拍成“大片”

  李瑛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从河北嫁到怀柔的,当时她眼前的土地,还是一片盖着土瓦房的村落和荆棘丛生的荒地。她从未想到,家门口有一天会变成走向世界的国家科学中心。作为社区里的文化员,李瑛自学了手机摄影,有天傍晚,她在怀柔科学城周边散步时,夕阳在一片钢铁建筑的表面折射出散漫的光,她连忙举起手机拍了张全景,并作为手机屏保,“感觉很壮观,就跟大片似的。”

  作为一个迈向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性科学中心,怀柔科学城仍在吸引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国际科技组织的加入。

  今年9月,北科建怀柔国际科创中心招商展示中心开放暨集中签约仪式在园区举行,高端仪器及传感器产业基地、产业孵化服务平台、集中式商业购物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签约落户科创中心。

  据介绍,到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实现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影响力显著提升的目标;2035年,怀柔科学城将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的科学城和国家科学中心;到2050年,怀柔科学城将全面建成引领世界一流的科学城和国家科学中心。

  ●为契合首都功能的战略定位,怀柔雁栖湖畔,新的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冉冉升起。2022年9月,一批高端仪器及传感器产业基地、产业孵化服务平台等重点项目签约落户在此,怀柔科学城向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2016年9月

  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指出要统筹规划建设怀柔科学城。

  2017年5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批复《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

  2018年9月

  中共北京市委怀柔科学城工作委员会、北京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

  2020年10月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室装置、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和清洁能源材料研发与综合测试平台在怀柔科学城宣布启动试运行。

  2021年6月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落成启用,这是我国研制成功的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球系统模拟大科学装置。

  2022年4月

  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硬科技产业园示范项目开园,园区聚焦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项目,迎来首批13家企业集中入驻。

(责编: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