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民生

有关方面负责人详解《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两条腿并用让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

发布时间:2020-12-01 17:27:00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编者按

  未来,在提升老年人金融服务可得性方面将有哪些具体措施?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人民银行高度重视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问题。准备从现金管理、支付服务、普惠金融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切实提升老年人日常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度。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主任卢向东11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实施方案》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应用创新并行。第二,切实解决突发事件应急状态下老年人的服务保障,同时又全面考虑老年人实际日常生活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第三,坚持抓紧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注重加快建立长效机制。

  “当前,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是发展方向,但与此同时,要关注和照顾到各类社会群体的需求,整个社会都要帮助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表示,解决这个问题要“两条腿走路”,只有“两条腿走路”“两条腿并用”,才能走得稳、行稳致远。

  如何做到“两条腿走路”?赵辰昕表示,具体来讲,就是“兜住底、能兼容”。兜住底,是指在鼓励推广新技术、新方式的同时,要强调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要有一个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的阶段,让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人民都能充分地享受服务,都能够从容、无忧地适应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能兼容,具体是指提供服务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在软硬件设计上要优化提升,使传统的方式和创新的方式双轨运行,充分兼顾到各类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的需要。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负责人隋静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在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应用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抓实抓细《实施方案》的各项措施落地。一是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基础电信服务。二是要开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专项行动。三是继续扩大老年人智能终端产品的供给,从技术创新、产品服务供给、应用试点示范等产业环节着力,积极扶持老年健康辅助器具研制,扩大老年人智能终端产品供给。此外,将重点加强面对老年群体“通信行程卡”推广工作,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老年人个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老年人群体的合法权益。

  未来,在提升老年人金融服务可得性方面将有哪些具体措施?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人民银行高度重视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问题。准备从现金管理、支付服务、普惠金融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切实提升老年人日常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度。

  具体来看,在现金管理方面,针对目前出现的歧视、排斥使用现金等问题,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将全面开展拒收现金集中整治和长效机制建设工作。一是会同相关部委、地方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基层社区,共同引导规范水电煤气、公用事业缴费领域以及零售、餐饮、商场、公园等高频服务场所的现金使用行为。二是强化日常监管。通过暗访、巡察等方式开展摸底调查,建立违法主体名录库,进行重点跟踪,对涉及公共服务、民生及公众关注度比较高、影响范围比较大的一些拒收现金主体,将依法依规予以严肃惩治。三是在公众宣传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在不同场景下的现金收付要求,曝光一些典型案例,强化正面引导和警示教育。

  在支付服务方面,针对部分老年人不会使用移动支付、日常消费不便的问题,将指导市场机构从界面、操作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支付产品的便利性、便捷化程度,加强对老年人移动支付的知识宣传、教育、普及推广。对利用不正当竞争手段造成商家拒收银行卡等歧视性支付行为、给老年人消费带来不便的市场机构,人民银行将开展查实处置工作,督促其落实整改。

  在普惠金融方面,针对部分智能金融服务和产品主要对标青壮年客群、给老年人造成使用困难的问题,人民银行将指导金融机构聚焦老年人日常高频金融场景,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贴合老年人需要的“适老”金融服务。在线上,深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势,因人而异打造一些大字版、语音版、民族语言版和简洁版等智能金融APP,为广大老年人提供定制化、有温度、贴心的金融服务。在线下,要通过不断优化银行实体网点、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切实提升老年人面对面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李伟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引导金融机构用好智能技术,提升服务深度、广度和温度,让金融科技成果更好惠及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保证在数字普惠金融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落下”。

(责编: 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