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旅游

80、90后成"深夜食堂"主力军 北京海淀打造多个"夜经济区"

孟竹 发布时间:2019-07-31 18:42:00来源: 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北京7月29日电(孟竹) 记者近日从北京市海淀区获悉,为进一步优化区域消费环境,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海淀区提升消费能级提高生活品质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出台,涉及培育消费新动能、激发消费新动力、优化消费布局、破解制度制约障碍、营造诚信友好的消费市场环境等5个方面共27条具体措施。

  《行动计划》明确,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夜间经济点亮行动将率先推动区属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公园等文体旅游设施延长夜间开放时间,举办各类夜间活动,带动一批文化沙龙、电影院、美术馆、剧院、24小时阅读空间发展,激活夜间文化艺术消费。同时,适当调整公交线路,研究开通一批夜间交通微循环线路,满足重点商圈和居民区的夜间出行需求等。

  重点打造六大夜间经济消费区

  记者注意到,在海淀中关村西区和西客站开设的食宝街特色商街,已打造成为极具特色的餐饮主题街区,50%以上为新兴餐饮品牌,被誉为“新兴餐饮品牌孵化器”,是首批获得“北京市阳光餐饮示范街区”美誉的美食街区。在食宝街西客站店,消费者不仅能品尝到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更能观赏到北京胡同、银杏大道、鹊桥、海盗船等文化街景,形成一街区一风情,同时也成为海淀夜间经济特色商业街区。

  同样有繁华夜经济的,还有位于五棵松的华熙live。据悉,华熙live现有134家商业企业,其中52家餐饮营业到24:00,16家餐饮营业到凌晨2:00,客流量日均5万人次,已成为海淀区最为突出的夜间经济热点区域,也吸引了周边各区的消费者。每年举办演唱会、体育赛事等活动200余场,吸引观众数百万,嘻哈包袱铺剧场每年也有近千场演出。

  下一步,海淀区将重点围绕公主坟商圈、金源商圈、上地地区、圣熙8号和五道口商圈,实施商圈整体环境优化提升、交通系统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升级、开展有针对性的区域特色营销活动等一系列改造措施。其中,公主坟商圈将实现商圈由传统百货向“主题商业街区”和“时尚、智慧、社交型”商圈的转型,目前已完成公主坟商圈整体策划方案,方案中初步明确将翠微大厦和城乡商厦北侧步行街打造成为夜间消费聚集区。

  金源商圈方面,将进一步加快金源MALL业态调整和品牌升级,大力度引进米其林星级餐厅、优质品牌区域性首店、旗舰店;目前计划在商场西侧餐饮区调整出约8000平米面积进行提升改造,积极引进智能餐厅,同时,世纪金源大饭店地下商街4万余平米以体育健康为主题的“能量城市”转型升级项目,正在加紧施工改造,将配套餐饮、娱乐体验及生活服务功能,同时考虑建设深夜食堂聚集区。

  此外,《海淀区深夜食堂美食地图》即将编制发布,奖励政策也将相应出台,鼓励商场购物中心延长营业时间至24点,鼓励入驻商场购物中心符合条件的餐饮企业开展夜间经营。据悉,对于组织开展深夜食堂美食节、嘉年华、狂欢节、啤酒季等活动,以及利用自家门前、停车场、台阶等区域,在不占道、不扰民、不露天烧烤情况下的外摆就餐等行为,海淀区将在公安审批、城管监察、食药报备、街道监管、商务审核等方面积极予以支持。  据统计,海淀区现有餐饮企业8000余家, 其中有近900家餐饮企业营业到深夜0点之后,深夜食堂繁荣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高校、传统商圈、交通枢纽、美食街区等附近。主要特点包括,餐饮企业夜间经营以烧烤类、快餐简餐类、火锅类品类最多,其次是西餐、日韩料理、咖啡厅等,反映出深夜食堂的主项还是传统的烧烤、撸串、啤酒消夏和加班族、学生族解决夜宵的快餐简餐类为主,符合海淀区白领加班人群较多的特点。此外,品牌连锁企业为深夜食堂主力。除了快餐简餐类企业,以及火锅烤串类企业之外,新晋网红美食,例如烤鸡爪、居酒屋、手工啤酒、音乐酒吧等在年轻的消费群体中大受欢迎。

  海淀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据对700家餐饮企业样本统计分析,其中50元以下233家,占33%;50元-100元的345家,占48.9%,100元以上的127家,占18%;100元以下的比例达到66.5%。有夜宵消费的80、90后消费者占比高达81.2%。年轻消费群体是夜间经济的绝对主力,从侧面反映年轻群体喜欢夜生活但消费能力有限的现状。

  目前,海淀区正在研究制定三年行动计划配套的财政资金支持政策,政策中将明确区域商业发展目标,优化商业结构,提升商业消费环境,合理布局商业空间,全面促进消费提升。其中,夜间经济政策方面将鼓励核心商圈、交通枢纽、加油站、产业园区、高等院校等重点地区周边的商场、超市企业主动延长夜间营业时间,支持24小时便利店、“深夜食堂”建设,营造暖意十足的城市氛围。

(责编: 胡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