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3年 > 第三期

“因为它在那里”珠穆朗玛登顶五十周年祭

周正 发布时间:2003-06-01 10:29:09来源: 中国西藏

  由英国队首开的珠峰东北山脊传统登山路线,1921-1938年间,英国队曾7次从这里向珠峰发起冲击,均未成功,其中以1924年马洛里和欧文的冲击最为知名。1960年5月25日,中国队的王富洲、贡布、曲银华首次从此路线成功登顶。
  
  人类首次登上地球的最高点、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是1953年5月29日,到今年整整50年。在半个世纪的漫长过程中,各国高山探险家前赴后继,从未停止过对这座世界最高峰的征战,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
  
  从1921年英国队第一次向它挑战以来,到2002年11月底,世界各国高山探险家先后攀登珠峰达420次之多,登顶人数达1200人!先后开辟出42条登顶线路!上世纪70年代,特别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路线以来,每年适宜登山的春秋两季,都有数十支来自世界各国的高山探险家前来攀登珠峰,自80年代以来,同一季节里最多的时候有46支高山探险队分别从它的南北两侧依次从几条路线向顶峰冲击,形成了新的“珠穆朗玛热”;至于来到珠峰脚下,瞻仰其雄姿的高山旅行者更是不计其数。半个世纪中,中国人民,特别是我国西藏人民为世界高山探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应《中国西藏》杂志之请,我在这里将近一个世纪里的攀登活动粗粗梳理了一下,因为写作之前得到编辑的首肯,同意我将自己想写的都写出来,因此我不惮其烦,将那些我认识的、不认识的英勇同行们的事迹尽可能多地列出。奋笔疾书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总有一个声音在高喊:“因为它在那里!”“因为它在那里!”这是著名登山家、失踪整整75年后才被发现的英国人马洛里的话:Because it is there。人们所以向世界最高峰走去是“因为它在那里”,这句富有哲学意味的话,几乎成为一句名言。我觉得像马洛里这样个性的人所说的这句话代表着一种对自然征服的欲望,也代表着各种肤色、说各种语言的登山探险家们的那种质朴而崇高的信念。
  
  因此,在这个特别的年份,我用这句话为题,来纪念我那些可尊敬的同行们的胜利和失败,是最贴切不过了。不管怎样,他们都是英雄。

  雄伟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全景图。自左至右分别为:章子峰(海拔7553米)、珠峰(8848.13米)、洛子峰(8511米)、马卡鲁峰(8481米)。
  
  从珠峰的冠名说起
  
  海拔8848.13米的珠峰,位于世界最高最长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偏东,西藏首府拉萨西南450公里处。确切的地理位置是东经86°55′44″,北纬27°59′16″,正处于中国和尼泊尔的国界分水岭上。
  
  作为全球最高点,人们常常把珠峰与地球的南北两极相提并论,故又称之为地球的第三极——高极。正因为其特殊性,围绕她的命名,竟上演了一场赤裸裸的殖民霸权剧。
  
  本来,“珠穆朗玛”是这座山峰最古老的传统名称,在珠峰南北两侧的藏族(包括夏尔巴和门巴)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个神话:珠峰附近共有五位女神姐妹,都是高大雪峰。大姐珠穆泽仁玛,二姐珠穆丁吉沙玛,三姐珠穆朗玛,四妹珠穆觉木朗桑玛,小妹珠穆德格日卓桑玛。“珠穆”是女神或仙女,而“朗玛”则是藏族女孩的爱称。根据藏传佛教经典上的记载,喜马拉雅山的许多高峰,自古就有自己的名字,珠穆朗玛峰等这些特别的高峰则更是有其固有的名称。
  
  “最先发现珠穆朗玛的,是居住在西藏南部的藏族同胞,他们给予这个峰以名称。但是把这个山峰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在地图上的,则是在1715至1717年到西藏测量的中国测量队员胜住、楚儿泌藏布和兰本占巴。”北京大学地理学教授林超(1909-1991)先生指出,胜住三人都从钦天监学过数学,受清朝康熙皇帝委派从北京到西藏进行勘测。他们较为精确地记录了珠峰地区的地理情况并把该峰的藏语名字标注在地图上。


  现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根据1721年康熙《皇舆全览图》复制的道光年间版中国地图上,清清楚楚地标着汉文“珠穆朗玛山”。 丁逸 摄
  
  这张标有珠穆朗玛峰名字的地图,1719年被收入康熙皇帝的《皇舆全览图》,但珠峰的名字已改用满文标注。1721年版的《皇舆全览图》中珠穆朗玛峰的汉语名字首次出现。康熙的《皇舆全览图》成为有关这座地球最高峰的最早的官方文献。后来,参与这些地图修订工作的法国传教士雷孝思把《皇舆全览图》送到法国,法国的皇家制图官唐维尔于1733年根据该图编制了“中国新地图”。 这一法国版的中国地图册包括两幅西藏地图,上面都用法语标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名字(M. Tchoumour Lancma)。
  
  康熙版的《皇舆全览图》在道光和同治年间曾在中国复制并流传到更大范围。虽然当时的地图中珠穆朗玛峰的汉语名字与现代汉语书写不同,但发音完全一样,而且音译与藏语的音节、发音非常吻合。1836年,德国地理学家克拉普洛息根据中国地图和文献发表了一份中亚地图,其中标出了珠穆朗玛峰的德语名称(Disomo langma)。这说明到19世纪上半叶,珠穆朗玛这一美妙的名称,是得到了世界性认同的。
  


珠峰北坡的两条登顶路线。

  
  想不到这一板上钉钉的传统美名,到19世纪中期,竟被强暴地安上了另一个名字:埃佛勒(Everest)。

  事情源于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英帝国主义者,1850年代从当时已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当时的印度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向我国的西藏和新疆作入侵准备。为此,他们必须翻越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这两条地球上最高最大的山脉。最早来的是英国武装军事测绘队,对我国西藏与新疆的这两条山脉进行测绘,弄清山的高度,山峰的位置,哪里有山口,可以进入中国的西藏和新疆。
  
  1852年,英帝国的印度测绘局军事测绘工程师班克尔在测量东部喜马拉雅山时,发现一座比四周所有山峰都高大和雄伟的山峰,立即向其上级、时任印度测绘局局长的乔治·埃佛勒士(1790-1866)报告。这位乔治先生和他的政府的极端侵略扩张主义血脉贲张,竟不顾事实,别有用心地把珠峰冠名成了“埃佛勒士”,再次上演了自哥伦布以来西方列强对世界各地各民族冠名的殖民主义,并从此使它行销几乎整个西方。

  但历史是不容篡改的。对于珠峰,中国人民,特别是世代生活、繁衍其周围的藏族、门巴族、夏尔巴人民才有真正的发言权。在他们的语言中,从来只有珠穆朗玛这位第三女神。
  
  1950年中国政府正式公布了它本来的名称——珠穆朗玛,恢复了被颠倒的历史,但是当时没有在国际上受到多大的重视,直到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的三位勇士首次从东北山脊越过英国人未能越过的“第二台阶”,登上世界最高峰后,珠穆朗玛的名字才逐渐被全世界所认可。
  
  首登珠峰的角逐
  
  英帝将珠穆朗玛冠名埃佛勒士后,欲抢先开始对她的探险登攀,但西藏人民一向视珠峰等高峰为神圣之境,不容触犯。为打开西藏大门,英帝先后于1888和1904年发动两次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攀登珠峰之路也得以畅通,英国先后于1921、1922、1924、1933、1934、1936和1938年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从西藏一侧的东北山脊向珠峰冲击过7次。其中1922、1924年曾最高到达海拔8576米的高度,3名队员因供氧设备问题或氧气全部用完而未能登顶。1924年,已登上8000米以上高度的马洛里(1886-1924)和欧文(1902-1924)一去未归。应该说,英国人对珠峰东北山脊的登顶路线是非常熟悉的。
  
  1933年第四次攀登珠峰的英国队,在东北山脊第一台阶附近发现了欧文的冰镐。于是英国人向全世界说:“马洛里和欧文二人极可能是在登上珠峰后,在下山途中因体力不支,从8100米的第一台阶附近坠入北壁的深渊而牺牲的。……”这只是英国人的推测,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他们登上过顶峰。
  
  二次世界大战前,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各国都曾向喜马拉雅山上的各座8000米高峰进行过挑战,但没有一个取得成功的。
  
  1950年6月3日,法国队首先登上海拔8091米的世界第十高峰——安娜普尔那,掀起了二次大战后的“喜马拉雅登山热”。过去闭关自守、视高山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尼泊尔,尝到了开放高山区,让外国人攀登他们境内高山以赚取丰厚外汇的甜头,转而欢迎各国高山探险队前来攀登其国境内的高峰。刚刚诞生不久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暂时不准西方国家的登山队进入中国境内,这就促进了各国在尼泊尔境内展开争相攀登8000米以上高峰的竞赛。


1953年5月29日,首次登上珠峰顶峰的希拉里。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