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07年 > 第五期

藏区要闻

发布时间:2007-04-09 09:33:00来源: 中国西藏

西藏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震台阵

  7月末,世界上海拔最高并且有人值守的地震台阵在西藏北部的那曲地区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改变了此前中国国家台网对藏北等地区的小震级地震缺少监测能力的状况。9个地震监测点和一个数据汇集中心共同构成了这个地震台阵。主要监测以那曲为中心的半径250公里范围。

西藏94.5%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是小作坊

  西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西藏共有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1169家,占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94.5%。该局将按照“引导、规范、监管、便民”的原则对小作坊进行管理。一方面帮助有条件的小作坊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对存在安全隐患、又没有发展前景的小作坊,坚决予以取缔。

深圳大学等4家单位援助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7月末,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日前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在拉萨签订对口援助协议,决定从人才培训、图书馆建设、科研开发等方面加大对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援助力度。四家单位共计为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培训教师122人次;派出教师39人次,帮助援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14个。援助图书20万册,通过教材形式资助贫困生32万元。

中国西藏文化保发会参加第二届联合国亚太地区研讨会

  2007年6月22日,由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办的第二届联合国-非政府组织非正式区域网络亚太地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消除贫困与饥饿——公民社会的责任与作用。会议邀请了联合国经社事务部非政府组织处主管哈尼法?梅祖伊女士、联合国DPI/NGO年会执委会当选主席杰佛里?赫法斯先生出席。共有来自亚太地区其他9个国家的10个非政府组织代表,以及国内28个民间组织代表共63人参加。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参加会议并作大会发言。会议讨论通过了“消除贫困饥饿构建社会和谐——UN-NGO-IRENE/亚太区域网络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建议书”,该建议书将与会议各代表发言形成的的论文集一道,提交即将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高级别会议。

西藏公布3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

  7月底,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建设厅公布了西藏3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布达拉宫、大昭寺、江孜宗山抗英遗址、藏王墓、古格王国遗址等名列其中。

旧西藏“四大官宅”修复完成并对外开放

  布达拉宫雪城8月初完成了以比喜宅、堪苏宅、同波宅和龙夏宅为代表的一批僧、俗官员宅院的修复工作,并正式对外开放。这4所宅第全部位于布达拉宫脚下,是旧西藏地方政府俗官比喜家族、僧官阿旺旦增、僧官同波·堪绕旺秋、俗官贵族龙夏·多吉次杰的宅院,修复后面积分别达到540平方米、900平方米、510平方米、490平方米。目前这4所宅院里分别设置了《西藏概况展》《旧西藏官员农奴生活展》《西藏建筑专题展》和《西藏上层人物日常生活展》。

拉萨将建设首座现代化污水处理厂

  随着西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急剧增加,城镇生活污水和城镇垃圾的产生量将大幅增加,完善和建设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成为西藏职能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拉萨今年下半年将建设首座现代化污水处理厂。按照设计规划,污水处理厂投资近4亿元,前期设计日处理污水15万吨,远期处理能力为25万吨。污水处理厂将采取生化处理方式,分解降解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以达到较好的处理结果。

西藏为保护水资源关停整改一批工矿企业

  为期1个多月的“中华环保世纪行·西藏行”活动7月11日正式结束。活动组委会通报指出,为了保护水资源,西藏多个地区近1年陆续关、停、整改了一批工矿企业,环境执法力度有了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西藏植树造林纪实

  “十五”期间,西藏自治区经过5年的努力,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为主,共完成造林177万亩,封山(滩)育林886.3万亩,天然林采伐迹地人工更新8.4万亩,退耕还林25万亩,荒山造林4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39.3万亩,治理沙化土地50多万亩,建立了曲水、扎囊、日喀则、狮泉河等治沙试验示范区,有效地改善了全区生态环境。林业年产值达到了6.5亿元。

西藏推广食用菌生产技术

  8月初,西藏自治区农科院承担的食用菌生产技术示范与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通过了西藏自治区科技厅专家组验收。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是在高原特有的气候条件下,以秸秆、棉籽壳、青稞壳等农作物废料为原料,利用生物发酵剂发酵培养料,提升食用菌菌丝萌发速度。目前,该项目已筛选出黄伞、滑菇、杏鲍菇、猴头菇、白鲍鱼菇及姬菇等适宜西藏栽培和推广的菌株。

中国对《格萨尔》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抢救与保护

  在近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对《格萨尔》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抢救与保护,使这部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全面展现在世人面前。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格萨尔》的抢救与整理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在普查的基础上,中国先后发现了活跃在民间的说唱艺人150余人,录制的艺人说唱录音已超过5000小时,同时保留了一些艺人的录像资料。随着年老艺人的逐年辞世,这些音像资料将为史诗学界提供研究口头传统的重要依据。此外,各地区共搜集到各类手抄本、木刻本289部。

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将首次登上英国舞台

  藏族长篇英雄史诗中的“格萨尔王”7月下旬首次登上英国舞台,用歌舞向西方观众展现其不朽传奇。英国7月22日至29日的巡演是藏剧“格萨尔王”的首次欧洲之旅,主题是“西藏传奇——岭国王格萨尔”,由色达格萨尔王藏剧团根据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改编搬上舞台。该剧把西藏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融为一体,演出节目包括民歌、舞蹈、圣歌以及游戏等。本次赴英巡演,由英国西藏基金会和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联合主办。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西藏分库建立

  8月4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西藏分库在拉萨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中华骨髓库实现了“全国一片红”,成为能为全球华人提供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检索的完整骨髓库。目前,西藏分库设备已经到位,与中华骨髓库联网并且运行正常,并已正式采样入库。截至8月3日,已经有40多名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报名、登记,初步形成了一支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队伍。

西藏举办人体多米诺表演迎接奥运会

  拉萨市2008名中学生8月8日在布达拉宫广场进行了独特的人体多米诺“骨牌”表演,以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学生们手持洁白的哈达,身着有奥运标志的服装,在《爱我中华》欢快的歌曲声中,主持人一声令下,2008名学生依次缓缓躺倒在广场上。两分钟之后,躺倒的学生组成了奥运五环和“2008”字样的图案。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

  西藏自治区气象部门专家资料分析表明:近40年西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四季和年平均气温为升温趋势,尤其是秋、冬季。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升温强。西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以0.26℃/10年的增长率上升,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气温的增长率。近10年来,西藏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出现,气温屡创新高。冬季平均温度明显偏高,连续出现暖冬,近35年位居前4位的暖冬,出现在2000年以后。对于西藏气候变化的原因,有关专家普遍认为,这主要是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的影响所致。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喜拉雅地区的温度已经升高了1.0℃。近30多年珠峰地区气温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且以冬半年非生长季气温增长更为显著,珠峰地区的变暖要明显早于中国及全球,且升温幅度更大。高海拔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敏感,变暖的幅度一般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大。

西藏9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

  7月末,文化部公布了5大类的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西藏自治区入选的共有9名,他们分别是“格萨尔”传承人次仁占堆,藏族唐卡(勉唐画派)传承人丹巴绕西、格桑次旦,藏族邦典制作传承人格桑,藏医药(拉萨北派藏医水银洗炼法和藏药仁青常觉配制技艺)传承人强巴赤列、尼玛次仁、索朗其美、嘎务、多吉。

1.9亿元用于西藏自治区游牧民定居工程

  为加快西藏牧区草原建设,转变游牧民生产方式,加快牧区经济发展,提高牧民生活水平,国家发改委深入贯彻落实2007年国务院第167次常务会议精神,以西藏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2007年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和中央预算内西藏项目资金中安排投资1.9亿元,用于西藏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2007年西藏自治区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覆盖那曲、阿里两个高寒牧业地区的聂荣、尼玛、革吉、噶尔、普兰、札达、日土、改则、双湖共9个县(特别区),使7681户、38405人游牧民实现定居。

(责编: 张素勤)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