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信箱
读者来信
河北唐山的李建鹏:西藏的当雄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答:当雄,藏语意为“挑选的草场”。1642年,固始汗引兵进入卫藏,灭掉黄教的劲敌第悉藏巴地方政权,建立了藏蒙统治阶级联盟掌权的噶丹颇章政权,五世达赖成为集宗教、政治大权于一身的法王。
来到西藏的固始汗军队多为骑兵,为了解决战马饲养问题,五世达赖让固始汗在拉萨附近任选一块理想驻地,结果固始汗选择了达木(即今天的当雄县),作为骑兵的大本营。
当雄地处西藏中部,面积1003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6万,全县辖2个镇、6个乡、29个行政村。
当雄县属拉萨市的纯牧业县,北部与那曲县接壤,南与林周县、堆龙德庆县交界,东部一隅与嘉黎相连,西南与尼木县毗邻,青藏公路(国道109线)由东向西横贯全境。当雄盆地海拔都在4200米以上,山地海拔最高为念青唐古拉主峰7111米,县北部有西藏第一大湖——纳木错,面积1920平方公里,45%在本县境内。当雄县地貌分为四种,西北部冰蚀高山、极高山,东部高寒中山,北部高原湖盆地和中部洪积宽谷盆地。主要河流有桑曲河、拉曲河、布曲河、秀古河、当曲河、尼木玛曲河等,是拉萨河主要支流的发源地。矿产资源和地热资源分布广,主要有多金属矿、锡砂矿、高岭土、硫磺矿、石膏矿、铜矿、铅锌矿、玉石、火山灰、石灰石、水晶石、泥炭等,著名的羊八井是我国目前已探明的最大高温地热湿蒸汽田。药材有:冬虫夏草、贝母、雪莲花、红景天、龙胆花、麻黄、甘遂、黄芪等。野生动物有黄羊、野驴、野兔、水獭、雕、白天鹅、黑颈鹤等。
当雄康玛寺的千尊玛尼石刻造像是玛尼石刻中最具代表性的新体式。它开创了寺院立体壁画的先河,具有开拓意义。康玛寺石刻和谐、深沉、神秘,是藏族地区石刻艺术中独特的品种。
吉林敦化的刘一丽:请介绍一下拉萨的龙王潭公园。
答:藏语音译为“宗角鲁康”,在布达拉宫山后,是拉萨市著名园林之一。龙王潭公园东西长610米,南北最宽处303米,最窄处20.5米,绕布达拉宫的山势灵活布局,筑起了不十分规整的多边形围墙。入南门,迎面左右两侧各有一座碑亭,碑为石质,右侧《御制平定西藏碑》,碑文刻有藏汉满三种文字,记载了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平定蒙古准噶尔部侵扰西藏的历史。左侧《御制十全记功碑》,记载了清乾隆57年(公元1792年)清兵驱逐廓尔喀侵略军出境的历史。园中部有一潭水,呈长方形。潭水中有一孤岛,不规则圆形,连接潭水间小岛和陆地的是一座五孔石拱桥。岛上建有楼阁,是按照佛教仪轨中坛城的样式建造起来的,楼阁三层,坐北朝南。潭边植有数百年的左旋柳树,虬曲盘结,苍劲有致。近些年龙王潭经过不断改、扩建,植草种树,已成为一个多功能的供拉萨市民过林卡、划船的休闲场所。
武汉的景新:想了解一下藏式家具。
答:藏式家具可以分为箱子、柜子和桌子三大类,材质一般多用核桃木、松木(如雪松)、林芝云杉和喜马拉雅红杉(又名西藏落叶松)等软木制作。藏式家具在造型上古朴华丽,尤其是上面的金属饰品更使其显得气派。在装饰手法上别具一格,丰富多彩,大体包括:彩绘、珠宝镶嵌(松石、珊瑚石、猫眼石等)、铁尖钉封边、木裙边及雕刻、兽皮镶嵌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装饰手法,当数兽皮镶嵌,常用豹皮制成大小占箱柜正面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方形皮块,镶嵌在深色的箱柜表面,质朴大方、狂野奔放。
藏族家庭一般都是靠窗沿墙摆着一圈“卡垫”,形成马蹄形的环绕形式,或沿两面墙摆成直角形,在拐角处或马蹄形中间安放一张藏桌,供家人或客人围坐喝茶吃饭,全家睡卧起坐均用卡垫。室内家具主要有藏柜和藏桌。藏柜有放书的“比岗”,高约110厘米,放在坐垫的一角。“洽岗”(意为双柜),必须成对,略高于“比岗”,沿墙摆在屋内正面,上面摆放佛盒。藏桌是高60厘米左右,面宽80厘米的正方形,三面镶板,一面有两扇门,桌腿形似狗腿。家具表面绘有各种花纹、禽兽、仙鹤、寿星、八祥图,四周有回纹、竹节等图案,色泽鲜艳动人,看上去十分富丽。藏式家具虽然品种不多,但纹饰绚丽、造型古朴。
宁夏中卫的马雅兰:藏族人为什么喜欢用木碗?
答:木碗是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群众随身的物品。人们把木碗比做自己的爱人,形影不离地带在身边。他们上山砍柴,下地劳动,都把木碗揣在怀里,随时用来喝茶、抓糌粑。要是外出做客,摸出自己怀里的木碗,让主人给自己倒茶、抓糌粑,也不会被认为失礼和可笑。制木碗的原料,一般用桦木、成巴树、杂木雕琢而成。杂木做木碗,质地结实,不易破裂,花纹细腻,较为美观。制作木碗一要上山选材,以节大、疙瘩多的树为佳;二是风干,选出的树节、树段风干十天左右,以免制成后破裂;三是制坯;四是细磨,这一工序要求精工细作,做到四周厚薄匀称,划线准确,碗底平稳;最后是上色,一般用西藏山区一种草挤汁涂抹碗壁内外,成为桔黄色,使木碗美观。西藏木碗的种类很多,有抓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的小碗,还有储存物品的盖碗。木碗特点是方便耐用,光滑美观,盛食物不改味。
藏事宝典
莲花生大师
莲花生是西藏宁玛派的开山祖师。莲花生的本名叫“白马穹乃”,又称为“乌金大师”,是8世纪时的印度乌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内)地方的人,后出家为僧,传承印度佛教密宗“因陀罗部底派”;是当时佛教有名的密宗大师和降魔能手,以“神通”、“咒术”名闻一时。
赤松德赞即位时,出于西藏政治、文化的需要,决心大力弘传佛教。8世纪中吐蕃王赤松德赞请莲花生入藏,以神通、咒术降伏了许多本地的“神怪”。在藏地雅鲁藏布江边的一个名叫“桑耶”地方(今山南贡噶县境内)建立了“桑耶寺”,并延请12名印度“有部”僧人,为吐蕃最早出家的七名青年(世称“七觉士”)僧人受戒,翻译重要显密经论。莲花生的形象一般为头戴红色尖顶帽,抱骷髅杖,左手端着骷髅碗,右手持着金刚杵,跏趺坐在莲花座上。莲花生大师是藏传佛教中最令人尊重的祖师之一。
传小召
又称会供法会或小祈愿法会,藏语称“措曲”,西藏传统的宗教节日。每年在藏历二月十五举行,会期一般15天左右。此法会始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是第巴桑吉嘉措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稳定藏区在五世达赖喇嘛死后密不发丧、至周年所进行的年祭,后专指五世达赖喇嘛逝世周年祭。从此以后,每一代达赖喇嘛逝世,周年法会就要延长一日,并组织进行措让巴格西的选拔考试。届时,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的僧侣云集在大昭寺参加辩论,为能得到格西的职务而努力考辨。同时,还要进行各种宗教仪式。由于该法会规模仅次于传大召法会,故又称传小召法会。
曲贡文化遗址
曲贡,在藏语里是“水塘”之意。曲贡文化遗址位于拉萨曲贡村一处河谷的边缘地带,海拔3690米,比拉萨高出20多米。1984年10月,西藏考古学家在拉萨北郊娘热山沟曲贡村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处4000年以前的拉萨先民村居遗址,把拉萨的文明史推到4000年之前。这个古老的村庄东西约150米,南北约30米,总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是迄今在西藏发现的海拔最高、年代最早、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较厚、文化内涵丰富、多种文化并存的遗址之一。被誉为拉萨的“半坡”。
曲贡文化遗址年代下限为公元前1500年上下,上限为不晚于公元前1750年,年代跨度在距今3500至3750年之间。曲贡文化遗址出土石器大多为打制石器,有石刀、石梳、石磨等农业生产工具,陶器有单、双耳罐,大肚高颈罐和工艺水平极高的菱形纹黑陶罐。曲贡文化遗址有早期石板墓3座,灰坑22个。祭祀遗迹2处,祭祀石台6座和四具完整的人体骨架。而在曲贡文化遗址的晚期文化遗存的西北方向约300米处,发现一处石室墓墓地,总面积为6500平方米,发掘出土坑石室墓29座,遗址中发现了人祭和牲祭遗迹。人类学家鉴定认为曲贡人是拉萨河谷地带的土著居民,他们创造的文化为高原腹地的古代土著文化。选择拉萨河谷地带聚居的曲贡居民,已经有了以农耕为主、畜牧为辅的经济生活传统。藏绵羊和牦牛是曲贡村民的主要肉食来源,牦牛和绵羊在当时饲养已比较普遍。梳形器是曲贡人在有了建筑、畜牧经济基础上的毛织工艺,他们已能生产毛毯之类的御寒产品。他们的狩猎工具有矛头和箭镞,箭镞包括骨锥和铜镞。
曲贡文化遗址完整地展示了雪域高原4000年前新石器晚期一支高度发达的农耕部落文化,以该遗址为代表而命名的考古文化被发掘者命名为“曲贡文化”。从出土文物判断,它属于有别于“卡若文化”遗址的一种独特文化类型,是一种受外界影响较小的土著文化,代表了西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断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