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工艺

“塔尔寺三绝”之堆绣在创新中传承

李隽 发布时间:2019-03-07 16:28: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地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其中的壁画、堆绣与酥油花被称为塔尔寺“艺术三绝”。

  记者近日探访湟中县八瓣莲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中心,感受堆绣紧跟时代步伐,在不断创新中传承发展。

  体验中心内,28岁的柳晴雯正在母亲乔应菊的指导下对即将完成的堆绣进行最后的点睛之笔“开眼”。她将沾染了颜料的笔尖在一旁的真丝缎上试色,“不这样,随着水分的蒸发,颜料在丝缎上着色效果会影响整幅作品”。

  柳晴雯说,“湟中堆绣原本是用珍贵的丝绸制作佛像和佛教故事,也就是堆绣唐卡。佛像或人物的面部上色和开眼是整幅唐卡堆绣的精髓。”

  湟中堆绣是一种运用“剪”“堆”等技法塑造形象的艺术,多用于唐卡制作,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珍藏在塔尔寺中的堆绣是藏传佛教艺术的瑰宝。

  柳晴雯的母亲乔应菊是湟中堆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制作堆绣已逾30年。乔应菊说:“虽然堆绣图案精美、艳丽端庄,但制作过程费时费工,况且每一片丝缎的叠加都是手工完成,没有机器可以替代,现在愿意学堆绣的人不多了,要想办法传承下去。”

  乔应菊认为,“对唐卡堆绣感兴趣的人都是信教群众,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堆绣,就要在技艺不变的前提下,在题材上有所创新,符合大众的喜好才能让这个手艺更好传承。”乔应菊介绍。

  在体验中心,乔应菊最新创作的《唐蕃古道》已经完成,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在长达7米的深蓝色卷轴上徐徐展开,身披大红锦缎的“文成公主”婀娜多姿,前来接亲的“松赞干布”魁梧健硕,汉藏民族的民众或是献上哈达、或是载歌载舞……

  “仅是这一个人物就用了近200块丝缎叠加了4层才完成的,整幅作品我和徒弟做了将近4个月,前期的构思和绘图用了3年时间。”乔应菊指着卷轴中的藏族姑娘告诉记者,这幅作品是她最满意的,其中“松赞干布”接亲的故事在缩微成1.7米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30年间,乔应菊的多幅堆绣作品获得各类大奖,更是代表中国民间艺术走出国门。“在荷兰、德国、比利时等国家,国外友人对我们青海的民间工艺和民族风情特别感兴趣,不少人会给我发来订单。”乔应菊说。

  随着堆绣艺术被民众熟知,乔应菊的工作也越发繁忙。2015年,有感于母亲几十年来的热爱和坚守,柳晴雯辞去工作学起了堆绣。

  如今,她们有了自己的堆绣工作室,6位热爱堆绣的当地民众和她们一起研究和传承这古老技艺。柳晴雯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承好堆绣技艺是母亲的心愿,作为女儿我会让这项传统的技艺跟上时代步伐,在不断创新中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色拉马头明王珍珠堆绣唐卡

    我在西藏工作生活40年,主业是绘画,但热衷于收藏。在1990年亚运会艺术节上,《中国西藏》、《雪域文化》二家杂志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西藏民间艺术藏品展”,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展览,我多年搜集的300件西藏民俗文化藏品首次展示...[详细]
  • (新春见闻)中国最高水准酥油花展再现“佛前花开”

    酥油花以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第二佛陀”宗喀巴的梦境——“佛前供养花卉饰品、重现神圣庄严场景”演化至今,公元1612年正月,开始在塔尔寺供养酥油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