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藏民族的“世界级非遗”项目,你知道几个?

周晴晴 发布时间:2019-08-01 09:02: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开始,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就备受世界瞩目,许多“中国经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随着2011年非遗法的正式颁布实施,中国的非遗保护法律体系和工作机制更是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各类国际性重大活动和会议中崭露头角,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目前,在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40个项目中,藏族创造的有四项,分别为《格萨尔》史诗、热贡艺术、藏戏和藏医药浴法。

  《格萨尔》史诗

  《格萨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降伏妖魔、惩恶扬善、造福百姓、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格萨尔》拥有数百万诗行、2000多万字,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是一部反映古代藏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代表着藏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凭借杰出艺人的说唱,史诗流传千年,主要流传于中国西部高原地带的广大牧区和农村。

  在民主改革前的西藏,宗教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人民大众的文化得不到应有的地位。格萨尔说唱艺人浪迹天涯、居无定所,当时的统治者将《格萨尔》视为“乞丐的喧嚣”,无缘进入艺术的殿堂。

  新中国成立后,《格萨尔》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保护。1952年,中国第一个从事《格萨尔》研究的专门机构在青海省成立;1958年,中国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格萨尔》抢救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格萨尔》的搜集整理被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史诗抢救工作在藏族、蒙古族和其他民族地区展开,规模空前。2006年,《格萨尔》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年来,中国出版了一系列《格萨尔》相关书籍,还积极推动格萨尔文化的数字化。2014年,西藏首个《格萨尔》多媒体资源库建成并投入使用,西藏数字文化网上目前有《格萨尔》视频资源11部,音频资源2430余小时。青海省还推出了原创动画系列剧《格萨尔王》。截至目前,据专家估计,《格萨尔》说唱艺人约有150多名。各地相关部门积极对说唱艺人进行普查建档,留存他们说唱的音视频资料。

  藏戏

  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取材于佛教经典和历史传说,真正出自西藏民间故事和正史的只有三部,分别是《朗萨雯蚌》、《卓娃桑姆》、《文成公主》。

  藏戏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保护和传承民间藏戏,拉萨市每年坚持以雪顿节为契机,连续举办藏戏展演7届、大赛5届。据统计,2012年以来,藏戏演出活动共84场次,参与观众120万人次。2018年,还启动了藏戏演出季活动,开展演出活动19场次。据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团长班典旺久介绍,2009年前,仅有50余支民间藏戏队,如今已发展至140余支,藏戏演员超过3000人。

  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发端于15世纪的热贡艺术,主要分布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隆务河流域同仁县及其周边地区,其内容以藏传佛教、神话故事、史诗、藏医藏药、天文地理以及传统知识等为主。热贡艺术于2006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文化部在热贡艺术发轫地批准设立了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昂智介绍,通过保护区建设,打破了热贡艺术传承“传内不传外、传僧不传俗、传男不传女”的旧有观念,从家族封闭式传承走向了开放式传承。

  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统计数据显示,热贡文化从业人员从2011年的1.31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4.16万人。目前当地官方通过支持传承人走出青海、走向世界举办精品展,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以及美国、法国、日本、新西兰等多个国家举办了热贡艺术画展。昂智介绍,热贡艺术品销售收入及文化产业收入从2011年的2.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7.8亿元,黄南州官方已在中国国内开设了200家唐卡展销窗口。

  藏医药浴法

  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五源”(土、水、火、风、空)生命观和“三因”(隆、赤巴、培根)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藏医药浴法广泛流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的藏区,为保障藏族民众的生命健康和防治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

  藏医药浴法相关项目于2008年和2014年先后两次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于2018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如何传承和推广藏医药浴法,让其永葆活力,便成为申遗成功后的重要问题。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院长白玛央珍表示:“未来,我们要按照《藏医药浴法五年保护计划(2019—2023)》,从制定相关标准、培养人才、进一步挖掘藏医药浴的内涵、规范诊疗行为等方面加以干预和改进,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履行我们申报时的承诺。”(中国西藏网 综合/周晴晴)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