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发布时间:2021-09-14 10:18:00来源: 西藏日报

  “这里容易发生冰崩、泥石流、冻土滑坡、高位崩塌等地质灾害。”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日喀则市,西藏地质调查所综合研究室的胡华山介绍着他们最新的地质调查情况。

  在“世界屋脊”从事地质调查工作快15年,当被问及常年探高山寻冰川,氧气吃不饱晚上睡不好,有没有想过回老家时?“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胡华山没有正面作答,他笑言,自己的眉目之间锁着对西藏的爱恋,每完成一次地质调查工作,他对西藏的感情就会增进一分。

  胡华山曾是原武警黄金部队的一员,退役后向组织递交了留藏工作申请。

  当时,他们工作区的平均海拔近5000米,在野外地勘一线,作业环境恶劣,面临吃、住、行、医、通等诸多保障难题。他们为何避“甜”就“苦”?

  “我喜欢西藏这片高天厚土。”现任西藏地质调查所副所长的彭清华说,作为一名在藏工作20年的党员,适应高原环境、艰苦不怕吃苦、苦中有作为是最起码的要求,“只要组织需要,我还可以在藏为党、为祖国和人民至少工作10年。”他说。

  是的,只要组织需要,无论海拔多高,地调人一往无前。

  这几年,他们面对西藏的山水林草湖田,跑遍西藏全区7市地、74县区,尤其是边境县抵边搬迁工作,让西藏地质调查所办公室的张宇记忆犹新。

  水是生命之源。西藏大约有2.43万座冰川,面积3.23万平方公里,是除极地冰盖以外全球第二大冰川聚集地,孕育了黄河、长江、恒河、澜沧江、印度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等7条亚洲重要河流,被誉为“亚洲水塔”。

  “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取水、饮水困难突出。” 张宇说,以前边境县牧民家用的水是沟渠里的河水,最早是靠人背,后来靠摩托车驮水,冬天还要凿冰取水,水的卫生质量也得不到保障。

  张宇他们为民找水。在氧气稀少的高原,徒步行走,高原地势险峻,气候多变,不是一场急雨就是一场冰雹,豆粒大的冰雹砸在脸上生疼,给找水增加了压力和困难。

  他们早上8点出发,每天要在荒郊野岭奔波20余公里,吃不饱饭是常态,随着体力消耗加大,高原反应更加强烈,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忘我奋战在激情燃烧的西藏。

  在他们的努力勘探下,如今,山南部分地区用水从原来的集中公共给水点到自来水入户,从地表水供水发展到地下供水,从定时供水发展到全天候供水,“过去喝饮用水都犯愁,洗澡更是想都不敢想,现在全天候自来水,24小时热水,日子越过越舒坦。”乡亲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为民找水只是他们进行地质调查工作的一个缩影,他们还承担着安装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的工作。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彭清华说,“怎么个不容易?”笔者问。

  “我们安装的设备精密程度很高,西藏高寒缺氧强风沙的自然环境对设备性能造成的影响很大。”彭清华以日喀则市举例,他们安装设备的地方大多位于海拔4500米以上的无人区,即使在今天,他们也只能通过人背肩扛的原始方式,把设备运抵目的地。

  “最困难的属设备信号调试阶段。”彭清华介绍,有时设备到点就发生“高原反应”,有时“天公不作美”大风大雪、雷雨冰雹天来“搅局”,他们要连续工作10小时以上,才能把一台设备调试好。

  “也有调试不出来的时候”言语间,彭清华有些无奈,他说平均每天要走40余里的情况下,体能消耗很大,每当“无功”而返,他就像打了一场“败仗”。“安装调试好一台设备会特别开心。”彭清华说,这就等于为人民和祖国培养出一名24小时不间断执勤的“地质灾害预警哨兵”。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