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水塔”冰川湖泊河流水量:超过9万亿立方米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利用无人船测量湖泊水量。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供图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青藏科考队)21日发布消息说,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有“亚洲水塔”之誉的青藏高原及周边高山地区,其冰川储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径流量之和超过9万亿立方米。此外,积雪和冻土的水量估算还在进行中。
科考队员利用直升飞机运载科考设备到极高海拔冰面作业。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供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介绍说,青藏高原及周边高山地区是地球第三极,是亚洲10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称为亚洲水塔。如果以海拔2500米的等高线为界,亚洲水塔区的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发源于亚洲水塔区的河流的流域总面积约1000万平方公里,流域内的总人口约20亿。第三极地区的冰川、积雪、冻土、湖泊、河流等是亚洲水塔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利用无人机观测冰川地形。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供图
目前,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对亚洲水塔中的冰川储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处的径流量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显示:第三极地区冰川的冰储量约为8850立方公里,换算成水量大约是8万亿立方米;根据对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湖泊的实测结果,估算出青藏高原上这些大湖的储水量约为8150亿立方米,小湖泊的水量仍在估算中;根据2018年度的观测和遥感估算结果,发现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阿姆河、锡尔河、塔里木河、伊犁河、黑河、疏勒河这13条主要河流的径流量约为6560亿立方米。
姚檀栋院士指出,第二次青藏科考队近期在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的机理研究方面也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发现亚洲水塔正在发生失衡,这种失衡变化有利有弊:利的方面是在短期内,下游河流全年的天然径流量增大,有利于下游国家的工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弊的方面是灾害强度和频率增加、对农业的春季用水威胁进一步增大,但冰冻圈消失的影响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他透露,第二次青藏科考队目前正在充分利用现代化高新技术,构建保障亚洲水塔水安全的“极目”监测预警体系,包括“极目一号”系留浮空艇三维观测体系、“极目二号”冰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极目三号”冰湖溃决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极目四号”拉萨地球系统多维网等,这不仅将深化对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及应对的认识,而且将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
据了解,亚洲水塔研究的科学成果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前夕发布的《团结于科学2020》的重要内容,姚檀栋与联合国框架下组织的国际同行一道,撰写完成该报告。在报告的“水与冰冻圈”主题中,以青藏科考成果为基础,围绕水和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就亚洲水塔变化及其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最新科学评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中华水塔”青海省出台新政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美誉。此外,青海省东北部还有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青海湖,北部祁连山亦是重要水源涵养区。[详细] -
青海“工笔画”助“黄河水塔”安澜充沛:连续12年水质优良
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多年平均出境水量264.3亿立方米,占黄河径流量的49.4%,向下游提供了近一半的优质源头活水,是名副其实的“黄河水塔”。[详细] -
【三江源:我们的国家公园】水之源:相望江河
与江源的每一次亲近,都仿佛听到了一种召唤。肃立于鄂陵湖畔,极目望远,烟波瀚渺,水天一线。刹那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贲张了血管,沸腾了血液。[详细] -
三江源牧民捧起“生态饭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垃圾回收,30%的收入以现金方式返还给牧民,70%投放到绿色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这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一项生态扶贫垃圾分类项目的“经济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