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祁连,有的不只是阿咪东索

发布时间:2021-01-28 14:32:00来源: 海东日报

  前段时间,一则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咪东索旅游区被评为5A级景区的新闻迅速“霸占”各媒体头条,一时间“阿咪东索”“祁连”成为了网络热搜词。

  “祁连县因地处祁连山中段腹地而得名,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北州西北部,北邻古丝绸之路的首要通道甘肃河西走廊,有着青海‘北大门’之称。境内有大通河水系的默勒河和祁连山内陆水系的黑河两大流域,大小支流共有247条。”这些只是搜索词条中对祁连县最基本的描述。

  事实上,被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皇后赛段”带火的海拔4120米的大冬树山垭口、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出的“中国六大最美草原”之一的祁连山草原以及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源头、世界上最大的牛毛帐篷寺院、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柔逗曲、弹唱等有着独特地理特性和浓郁民俗文化的“词条”都是祁连的地理文化标识。而这些,都充分展示出祁连的多彩。

  阿咪东索

  阿咪东索为藏语,意为千兵哨卡,俗称牛心山,蒙古语称之为“乃曼额尔德尼”,意为八宝山。据当地人介绍,阿咪东索四周的地形呈吉祥八宝之形,居住在祁连地区的藏族、蒙古族、裕固族等信仰藏传佛教的群众更是敬奉阿咪东索为祁连的众山之王。

  阿咪东索位于祁连县城东南2公里的八宝河南岸,海拔4667米,整个“八宝”都俯卧于它的山脚下,甚为壮观。阿咪东索与县城八宝镇的相对高度差达1880米,巍峨高耸。由于其海拔高,山脚处和山顶处温差较大,形成了“一山尽览四季景”的美景。春天,阿咪东索山体底部麦浪翻滚,鸟语花香,一派高原河谷的农家景象;夏天,山麓绿草如茵,是优良的牧场,有“祁连山下好牧场”之美称;秋天,中部或稍向上的广阔区域为灌木丛林,俨然一派林海风光;冬天,举目向上从稀疏植被逐渐过渡到石山,峰顶常年积雪不化。当你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攀登峰顶时,便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

  在阿咪东索的一角,有一处“砾岩石林”景观,被当地人称为“直合擦擦”,“直合”系藏语音译,意为岩石;“擦擦”系宗教用品,指用泥制成的小供品,一般大小若拳头,呈圆锥形,有佛像、佛塔、经文,由木头或金属模具制作而成。其中,有岩石“郎个巴图森吉”(意为岭国的三十位大将)、“祁当拉”(岭国格萨尔王的猎犬)和“措果日”(意为小湖泊)等。

  “砾岩石林”是由砾岩山体在雨水等外力的作用下产生滑坡后,砾岩中的粘浆物将砾岩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奇异地貌景观。这里的地貌有明显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印迹,交错层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裸露作为它的特征之一,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奇是它的特征之二,赤壁丹崖上色彩斑斓,高峡幽谷,情景深邃,石佛、石柱、石塔造型丰富,变化万千,它们与白雪皑皑的阿咪东索主峰交相辉映,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反差。

  自然是杰出的雕刻师,造就了这里石林成群的石像,神态各异。有的如苍鹰翱翔、雄鸡报晓、孔雀开屏;有的如蛟龙出水、骆驼远征、猴子捞月;有的如子牙钓鱼、雪豹捕食、牧童吹箫等。据说,因为这些“砾岩石林”的形状与佛塔相似,当地人们路过这里总要下马叩头、跪拜一番,献上哈达等祭品,祈求神灵保佑。

  卓尔山

  卓尔山位于祁连县八宝河北岸,山顶绿茵葱笼,挺拔苍翠的青海松柏点缀其中,与阿咪东索隔河相望。卓尔山属于丹霞地貌,由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藏语称“宗姆玛釉玛”,意为美丽的红润皇后。

  站在卓尔山顶,视野极度开阔,四周没有任何遮拦,山对面是“一山尽览四季景色”的阿咪东索山,左右两侧分别是拉洞峡和白杨沟风景区,北面是连绵起伏的祁连山,山脚下滔滔八宝河像一条白色的哈达环绕在县城周边。这里处处美景,宛如仙境,令人心旷神怡。因此,当地人也将卓尔山誉为祁连县城的后花园。

  在神话传说中,卓尔山与阿咪东索是一对情深意重的情侣,默默守候在八宝河两岸,共同护佑着祁连的山山水水。

  据说,宗姆玛釉玛原为一龙界公主,一次偶然的邂逅,使她深深爱上了守护这里的山神——英俊威武的的阿咪东索,她甘愿触犯天规,冲破重重阻碍,嫁给阿咪东索为妃。龙王夫妇虽然坚决反对他们成亲,但她还是选择留在人间,与阿咪东索隔河相望,不离不弃。当然她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变成了一座石山。即使这样,她也无怨无悔,因为她和爱人始终相伴在一起,守护着祁连的秀美山川。相传,祁连县之所以山清水秀、牛羊肥壮、物产丰富,其原因就在于这位来自龙界的王后,在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中龙神是财富的主人和象征,守护着秘密的财富。

  如今,卓尔山已成为祁连的重点旅游景区,它以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展示着祁连的风貌。

  6月是青海旅游最好的时候,青海的油菜花就是在这个季节开放的,卓尔山下也有大片的油菜花田,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游客到卓尔山景区游玩,赏油菜花。

  祁连山草原

  祁连的草原是彩色的。湛蓝如洗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羊群在草原上悠然自得地吃草,像一把珍珠撒在了绿色的绒毯上;斑斑点点的野花,点缀在这片绿色的海洋里,让草原变得五彩斑斓。

  祁连山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至5000米之间,高山积雪形成了硕长而宽阔的冰川地貌,奇丽壮观。

  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称为雪线。祁连山的雪线之上,常常会出现逆反的生物奇观。在浅雪的山层之中,有名为雪山草甸植物的蘑菇状蚕缀,还有珍贵的药材——高山雪莲,以及一种生长在风蚀的岩石下的雪山草。

  2005年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协同全国34家媒体,历时8个月,评选出了“中国最美的地方”。其中,“中国最美草原”的评选标准是:草地质量好,植被茂密,季相鲜明华丽,有层次和立体感,且辽阔壮观,一望无际;生物多样性丰富,牛羊悠闲,有特殊或多样的地貌景观,如河曲等;牧民生活方式自然纯朴,民族风情浓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等;原生态保存较好,利用适度,草场退化不明显,没有物种入侵的生态破坏等。

  最终祁连山草原因“交融之美”,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

  帐篷寺院

  行走在祁连,与阿柔大寺相遇是情理之中的。阿柔大寺藏语法名“尕日登群派林”,意为“阿柔具喜宏法洲”,亦称阿力克大寺,是祁连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该寺院位于距县城东约21公里的阿柔乡政府东侧,坐北朝南,前临八宝河,后靠贡白加隆山,左邻峨堡镇白石崖牧业村,右靠阿柔乡政府,峨(堡)祁(连)公路从该寺门前经过。

  阿柔大寺早期以帐篷寺院著称,帐篷寺是游牧民族特有的建寺模式。1822年,阿柔部落北迁至祁连后,最初没有固定的寺院,随着部落逐渐搬迁到现址后建成帐篷寺院,当时有70余顶帐篷及少量蒙古包。在之后的时间里,一直保持了多年的帐篷寺面貌。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建成砖木结构经堂一座,僧舍45间,结束了流动帐篷寺院的历史而筑屋定居,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殿堂建筑,先后建成护法殿和大经堂等一批砖木结构的殿堂。

  据记载,阿柔大寺按照原来帐篷的大小规格,重新制作了一顶堪称“世界之最”的牛毛帐篷。该帐篷占地面积1189平方米,其中室内面积300平方米,室内高度4米,由16根牛皮拉绳、34根长5.5米直径40厘米的顶杆、79根脚杆、1根横梁共同搭建起来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牛毛帐篷寺院。

  黑河源

  黑河全长821公里,发源于祁连山北麓中段,南段以祁连为界,是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东与石羊河流域相邻,西与疏勒河流域相接,北至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居延海,与蒙古国相接壤,流域范围涉及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自治区),流域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被称为河西走廊的母亲河。

  有人说,历史上最早命名“黑河”的人一定是个现实主义者,这个河名比较写实、直观。据说是因为黑河水清澈见底,远看如黑色的飘带,加之汛期有大量泥沙流入,巨浪滔天,故名黑河。

  而我则更喜欢它在古时另一个非常诗意浪漫的名字——弱水,让人从字面上就心生怜爱之情。“弱水”一词最初作为古代河流的名称时古籍记载甚多,但所指不一。《尚书·禹贡》所记载的“弱水既西”“导弱水至于合黎”,是有关弱水的最早记载,据专家考证,这里所说的弱水便是发源于祁连的黑河。“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后来还成为一句经典的爱情语录。

  其实,黑河的声名远播,还在于世界第二大峡谷——黑河大峡谷的存在。黑河大峡谷从祁连野牛沟到甘肃省张掖市,全长450公里,仅次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关于黑河大峡谷的形成,经专家科考认为,虽然峡谷内有800余座冰川,但并非像很多大峡谷是由于冰川作用形成的,而是经水冲刷而来的。当然,水在祁连县城一带曾形成一个湖泊,积蓄的水形成了巨大力量,最终造就了黑河大峡谷。如今,祁连县城附近成片的红色地貌就是当年湖泊遗留的杰作。

  阿柔逗曲

  “阿柔逗曲”主要流传于祁连县阿柔和峨堡两乡镇及周边乡镇村落,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阿柔逗曲”多元一体,又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差异性,形成了同一曲调不同唱词或同一唱词不同曲调的演唱形式。

  “逗曲”在藏语中称“喜合”,是一种传统的藏族民间歌曲,是古代藏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民间诗歌,它产生的最基本原因是为了互相沟通感情和交流思想,后来演变为以智斗智、论辩万事为乐趣的一种愉快、和平的曲艺表演形式。其内容有极强的逻辑性,主要辩论宇宙的奥妙、大自然的形成、飞禽走兽的灵奇、歌颂英雄的事迹,描述民族习俗,还有感怀情思,祝福吉祥,天文地理,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唱。“逗曲”曲调独特,节奏悠扬,唱词形象生动,生活气息非常浓厚的旋律为自由的节拍和严密有序的律动,构成了悠扬辽阔、舒展豪放的音乐形象,充分表现了自由奔放的草原民歌特点。

  “逗曲”曲调与“勒”(安多地区亦称酒歌)相同,不同的是,“勒”可独唱也可传唱,而“逗曲”不可独唱,需要一定的演唱场合,如婚礼宴席、过年、过节等,一般以对唱为主要的演唱形式。

  如今,“逗曲”已成为藏族群众最好的娱乐方式,无论家庭贫困还是富裕,在婚礼宴席上必请唱家演唱助兴。

  民间弹唱

  除了“逗曲”,民间弹唱也是绽放在祁连草原的一朵奇葩。民间弹唱节奏十分明快,适合人们在草原上踏着琴声翩翩起舞。弹唱所用的乐器一般为龙头琴和八弦琴或曼陀铃,表演时可以按传统曲目自弹自唱,也可以由弹唱者即兴编排填词,格式为三段三句或三段四句式。

  据资料显示,祁连民间弹唱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末达到鼎盛,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知名弹唱艺术家。曾在祁连有一批专门弹唱《格萨尔王》的老艺人,格萨尔弹唱是一种唱和说结合的民间传统表演形式,艺人们说唱的神态不一,语音跌宕起伏。这种弹唱叙述有托梦说、圆光说、神授说和伏羲说等,它是凭借艺人们的灵感,像讲故事一样流畅,笼罩着一种神秘色彩。按照当地藏族群众的说法,弹唱艺人讲述《格萨尔王》的本领是学不会的。但这种民间文化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和老艺人们的相继去世已濒临失传。

  当今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的弹唱也就是以弹和唱相结合的表演,其歌词内容既包括歌颂爱情的,有赞美草原、蓝天、大海,也有赞美雄鹰的矫健,骏马的英姿,姑娘美貌的赞歌;也有悲伤情歌、教诲劝告、世态炎凉、悲情诉苦的内容,但是最受欢迎的是赞歌和爱情悲歌。比如《娜杰东科》《松达唠》等,曲调、旋律已有百年历史。

  藏族弹唱题材广泛,内容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浪漫,节奏高亢,音域宽广奔放,节奏鲜明,散拍中有规律,规律中有自由,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弹唱可一人自弹自唱,也可多人和弹共唱,还可两人或多人问答对唱,表演场合不定,如过年、亲朋聚会、婚礼宴席、庆典开业等都可弹唱。

(责编: 常薇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