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日喀则篇】珠峰脚下幸福歌

发布时间:2021-08-20 10:10: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11.jpg
已搬到冬季居住点的日喀则妇女在庆祝丰收。

22.jpg
俯瞰拉日高速公路。

33.jpg
在日喀则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合作社技术员在查看蔬菜长势。

44.jpg
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55.jpg
日喀则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

66.jpg
日喀则市江当现代生态产业示范园内的50兆瓦光储电站储能系统和太阳能光伏组件。

77.jpg

  青藏铁路延长线拉日铁路“唐竺古道号”Z8801次列车卧铺车厢,乘务员为乘客倒茶水。(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巍巍珠峰见证70年沧桑巨变;滔滔雅江诉说70年壮美诗篇。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日喀则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致、砥砺奋进,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开创了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民族团结、宗教和睦、边疆巩固、党建加强、人民幸福的大好局面,各项事业正处在历史上最好时期之一。

  经济发展蒸蒸日上

  数据显示,日喀则地区生产总值由1959年的0.4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22.78亿元,增长208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59年的77.3万元增加至2020年的15.67亿元,增长2026倍。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路成网、铁路贯通、“空中银桥”飞架四方,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3万公里,拉日铁路、和平机场将日喀则与世界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拉洛水利、湘河水利、恰央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使荒滩变成了良田;“三区三州”农网改造升级、阿里电网联网工程点亮了偏远地区群众生活;互联网进村入户,视频聊天、网上购物、移动支付成为新的生活方式。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农牧区产业革命,坚持“三驱带动、多点协同”,大力发展有机种养加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数字产业等具有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产业。2020年,青稞产量达到40.02万吨,蔬菜产量达到40.03万吨,珠峰牦牛、珠峰绵羊分别出栏13.1万头、126万只,商品率分别达到75%、70%,“如意庄园藏系牦牛肉”荣获第105届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特等金奖”;“珠峰之乡·云端冰川”旅游品牌逐步打响,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02.33万人次、实现总收入44.17亿元。

  改革开放走深走实,全力打造珠峰城投、珠峰农投、珠峰文旅3大产业集团,市属国企资产总额达到400.28亿元,营业总收入达到4.21亿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力发展“口岸经济”,积极推动“口岸+加工”“口岸+商贸物流”“口岸+旅游”“口岸+新型城镇化”,加快推动“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变。

  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17.29万贫困人口脱贫、1669个贫困村(居)退出、18个贫困县(区)摘帽,日喀则市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甩掉了千年贫困帽子,写下了脱贫攻坚壮丽史诗,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70年来,群众收入节节攀升。日喀则市始终把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全力拓宽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富足。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80元,实现农牧民群众转移就业24.04万人、劳务创收29.8亿元,群众已从追求“有没有”向过得“好不好”转变,小轿车、平板电脑、高清电视、智能手机等越来越普遍地进入寻常百姓家。

  民生事业进步明显,教育“五个100%”目标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5%;市人民医院、市藏医院从“创三甲”走向“强三甲”,“中病不出市、小病不出县”基本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

  群众文化需求得到不断满足,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1%和99.08%,实现了县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农家书屋和文艺演出队,农牧民运动会、产业发展大赛、“珠峰谐韵”大赛、勤劳致富人家评比、“五比”竞赛等系列群众性活动固化开展。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70年来,日喀则市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盲目到科学的质的飞跃。

  全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积极推进极高海拔生态搬迁,不断巩固消除“无树户”成果,生活垃圾分类全面铺开,河湖长制度全面落实,近年来,累计完成营造林28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2%,草原植被覆盖率达到51.8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4%,主要河流、湖泊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

  全力构建绿色发展体系,执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评价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达5.2万平方公里,广泛推广畜牧舍饲半舍饲、集中代养,推行农区禁牧、牧区休牧轮牧,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产业发展更加协调可持续。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