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借力风光 赋能发展

发布时间:2021-11-23 14:40:00来源: 青海日报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光伏园区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态光伏园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德令哈等光伏园区初具规模;海西州2个共100万千瓦光伏应用领跑基地、风光热多能互补20万千瓦光伏项目、21万千瓦国家首批示范光热项目先后建成……

  青海太阳能、风能资源优势显著,可用于清洁能源开发的荒漠化土地资源达十万平方公里以上。当独特的地域为青海造就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为青海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孕育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能。

  近年来,青海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2018年,青海启动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工作,并制定了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2020、2025年主要发展目标。一路走来,青海省把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纳入“五个示范省建设”统筹谋划,纳入青海省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总体布局,举全省之力推进实施。

  于今日青海,“清洁能源”已成金字招牌,为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打造了“青海样板”、作出了“青海贡献”。到目前,全省清洁能源装机达到4070万千瓦,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90.36%,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1.06%,清洁能源装机占比、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积极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青海正在昂首迈步。

  到今天,青海省不断完善政策框架体系,已制定出台《青海省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工作方案(2018-2020年)》《加快青海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2021-2030年)》等,根据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态势,制定出台促进储能产业发展、推进荷储源网一体化建设的相关举措,构筑起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的“四梁八柱”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一项刷新世界的记录让青海迎来备受全国乃至全球瞩目的高光时刻,从最早的青海全境连续7天实现全清洁能源供电,到今年实现连续31天全清洁能源供电,一年又一年数字看涨背后,映射出青海省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壮大,从产业最前端的光伏电板原材料生产到光伏风电组件加工,从清洁能源电网建设到光伏产业园区规模化发展,在青海立足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当下,清洁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正坚固起绿色发展的支撑,在产业链条的完善、延伸,发展方式的独特、多元中,青海全力以赴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清洁能源产业涌动起绿色发展的浪潮。

  当前的青海,已初步建成海南州、海西州两个可再生清洁能源基地,截至2020年底,海南州以水、光为依托,海西州以风、光为重点,可再生能源装机分别达到1841万千瓦、1043万千瓦,两个可再生能源基地全部跃上千万千瓦级台阶,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作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工程之一,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已全面建成投运,成为当前世界上新能源占比最高的清洁能源外送特高压通道。

  不仅如此,青海省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及荒漠化土地资源优势,采取集中基地开发模式实施新能源开发,海南州85万千瓦龙羊峡水光互补项目、水光风多能互补100万千瓦光伏项目等一批国家级示范项目先后建成,海西州6万千瓦光热项目成为全国首座商业化运行光热电站,海南州龙羊峡水光互补电站群装机规模为全球同类型最大。

  今天的青海,已建成全国首个百兆瓦级光伏发电实证基地,成为全球光伏组件种类及系统运行方式最全、容量最大的实证性研究基地;P型双面电池转换转化效率最高达到22.6%,N型电池转换转化效率最高达到23.6%,转换效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建成全国首个核心技术全部国产化的大型光热发电项目,填补了塔式光热发电技术空白。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也是最好印证,截至今年9月底,青海电网发电量745.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8%。预计到年底,全省发电量9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煤油气产量分别为735万吨、175万吨、47.18亿方。

  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也为青海省储能锂电池、光伏组件两项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蓄积了强劲动能。依托丰富的卤水锂资源,目前形成了正极材料、铜箔、隔膜、电芯、壳体、电池相对完整的锂电产业链,碳酸锂产能已达到8.7万吨、氯化锂达到1万吨、金属锂达到500吨、石墨烯锂电达到5亿瓦时,且光伏制造也已形成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产业链。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青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致力“双碳”目标、聚焦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从最初产业布局的谋划调整到光伏、光热、风电等上下游产业链条的逐步完善,从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青海正向风光借力扬帆远航!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