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四轮驱动 四川教育鼎兴之路

发布时间:2020-12-17 08:55:00来源: 四川日报


广元市利州区大石中心小学建成后面貌。 (四川省教育厅供图)


甘孜州巴塘县正在上音乐课的孩子们。 刘磊摄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实践教学。 刘磊摄


泸县玉蟾街道怡园社区教育工作站,孩子们放学后在此接受辅导。莫道江 何元凯摄


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周青平教授与学生讨论牧草种植问题。 刘磊摄

  四川民生发展报告

  时钟走到2020年底,四川教育捷报频传:全面打赢控辍保学攻坚战,“义务教育有保障”取得决定性胜利;四部门打破部门壁垒,首次共同实施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四川队斩获金奖1项、银奖16项、铜奖34项;第二届四川省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系列活动圆满落幕,打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四川品牌”……

  治蜀兴川,教育担当。“十三五”以来,全省各级教育系统凝心聚力、开拓奋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和民办教育砥砺追赶跨越,四轮驱动提质晋位,加快构筑四川教育“鼎兴之路”,奋力书写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四川篇章。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12月3日,成都的青白江区、双流区在全国率先接受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国家督导评估认定。这意味着,四川有两个县(市、区)将成为首批国家级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近年来,全省教育系统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凸显“六新”特点:

  发展规模和普及水平呈现“新”气象,总量西部第一。截至2019年底,全省基础教育阶段共有学校2.39万所,在校生1235.37万人,居全国第5,西部第1。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9.4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4.73%,小学、初中、高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93%、99.67%、93.0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4.94%,在校残疾学生总人数居全国第一。

  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连续实施3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实施学前教育“80·50”攻坚计划,2011年来各级累计投入271.2亿元,新建、改扩建6031所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缓解。全省183个县(市、区)已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实施全面“改薄”、“十年行动计划”、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等重大工程,全面落实资助政策,所有民族自治地方儿童享受15年免费教育。

  学校党建和德育水平工作展现“新”成效,思政引领走深走实。制定并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党的建设工作实施意见》,中小学党组织覆盖率98.34%。扎实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活动,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特别是今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按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把抗击疫情作为生动素材,普遍开设开学第一课,引导师生肩负责任担当,厚植家国情怀。

  化解热点和难点取得“新”突破,获得感满意度日益增强。强力抓好控辍保学,2019年以来累计劝返核减失学辍学学生7万余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失辍学保持“清零”状态。强力消除大班额,全省56人以上大班额占比2019年比2016年下降了78.44%,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全面实施课后服务,受益学生393.55万人。综合施策减轻学生过重负担,集中整治培训机构,规范招生入学,实行公、民办学校同步招生和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全覆盖;全面规范竞赛活动,出台《关于规范进校园活动切实减轻中小学负担的实施意见》,把省级的43项进校园活动压缩到3项。

  教育质量和水平实现“新”提升,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幼儿园办园行为进一步规范,“小学化”专项治理完成率100%。深化普通高中人才培养、课程改革、考试招生改革,80多所高中开展选课走班,建成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40所。发展教学联盟,“优帮差”“城带农”集团化办学模式及城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实施国培、省培计划及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计划,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新”助力,服务保障能力逐步优化。大力推进学校联网攻坚行动,全省中小学校(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100%。积极构建全省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建成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四川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建设“四川云教”网络教学平台,组建教学联盟43个,覆盖中小学及学前教育全学段全学科,惠及学校1149所、学生23万余名、教师近两万名。疫情防控期间,探索开展线上教学,推出“四川云教电视课堂”,省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被教育部列为全国公开推荐平台。

  职业教育跨越发展支撑经济强省建设

  今年,四川省教育、经信、财政、科技四部门首次联动发力,分批打造50个产教融合示范项目。省级教育专项资金支持职业院校建设,省级工业发展资金支持合作企业发展,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资金支持校企联合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打破部门壁垒,破解产教“两张皮”难题,走出多渠道、多来源、多方合力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大力发展新时代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十三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出台《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办好具有四川特色的新时代职业教育作出了制度设计,确立了行动方案。

  经过这些年发展,四川省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居全国前列。2019年,全省职业院校有572所,居全国第7位。根据四川省中、高职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标志性成果、社会服务等15项指标在全国的排名位次统计,四川省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排名约在全国中上水平。

  现代职教培养体系基本构建。推进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积极推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核方式,深化单独考试招生、技能考试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等系列改革。实施单招学校从2018年的59所扩大到2020年的90所,13所本科高校首次开展单招考试。创新中高职衔接五年贯通培养举措,五年制计划从2018年的3.27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8.27万人。实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计划,启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探索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院校布局紧扣区域产业发展。围绕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不断优化职业院校布局结构。加强市(州)统筹优化中职学校布局布点,整合1200人以下的“小、散、弱”中职学校。加强省级统筹优化高职院校空间布局,2018年以来新增高职院校17所,重点对接五大经济区发展需要。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布局,近两年淘汰与产业匹配度不高、过时过剩的陈旧落后专业155个。

  产教深度融合助推产业发展。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指导89个职教集团(联盟)实体化运行,覆盖了高端装备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技术、交通运输、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推动校企一体化建设,159所职业院校先后开展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23所职业院校获批教育部试点,覆盖学生近10万人。推进1+X证书改革试点,构建“中职+高职+职教本科(应用型本科)”三级试点格局,试点规模居全国第一。

  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实施面向“9+3”毕业生单独招生考试、“9+ 3”高职单招专项计划、深度贫困县中高职衔接五年贯通培养试点和涉藏地区高中起点“1+2”高职教育模式,近三年共招收民族地区学生11526人,让民族地区贫困家庭孩子圆了大学梦。发挥职业教育独特优势,深入开展贫困县定点对口帮扶,涌现“巴中村政学院”“彝族金耳之乡”等典型案例,形成“四个一”(即“一村一支撑、一村一新品、一村一项目、一村一培养”)等精准扶贫模式。

  四川省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2019年,全省中职学校开展培训项目1059个,各类职业培训35万人次;高职院校开展企业职工培训100多万人次。采取农学结合、弹性学制、送教下乡等形式,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18万人以上。2019年,高职院校非学历培训收入中位数为214万元,居全国第7位。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培养德才兼备优秀人才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共计5118门课程。四川有27所高校的240门课程入选,全国省市排位第8名,占公布课程总数的4.7%。其中,四川8所“双一流”高校本次入选课程有70%对应支撑其国家和省级一流学科,有力推动了一流学科体系建设,为建设四川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国家战略和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三五”以来,四川省高等教育风雨兼程,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征程,跨入高等教育大省行列,成为西部高等教育高地。

  结构完备的培养体系基本形成。总量进一步提升,四川省高校目前有132所,实现21个市(州)全覆盖,普通高校数量全国排位上升至全国第5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8所,应用型本科高校24所,职业技能型高校79所,形成了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协同并进的局面,基本构建起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规模比例较为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学科进一步完善,现有研究生(含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826个,其中博士学术学位授权点136个,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424个,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52个,研究生学科基本覆盖了工业“5+1”、农业“10+3”、服务业“4+6”等现代产业体系。

  人才队伍的整体素养切实提升。一方面,打造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全省高校现有专任教师8.9万人,专任教师博士学位人数占比21.8%,比西部省份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培养各类高等教育学生超过5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国前列。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四川高校培养出37名。

  优势学科的行业影响不断扩大。全省8所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其中两所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19所高校的199个学科进入全国前70%,学科数超过西部12省份平均数的1倍多。同时,共有14所高校的4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6个学科进入前千分之一。以优势特色学科为载体,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目前,全省高校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358个,其中国家级平台71个,省部级287个。全省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总数处于6-7位,省属高校获奖总数处于5-7位。

  服务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专业设置紧贴发展需求,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设置“5+1”现代产业体系相关专业点1600余个,“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相关专业200余个,“4+6”现代服务业体系相关专业2800余个;44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建设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200个;24所高校开展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试点。扎根四川成为鲜明导向,“十三五”以来,全省高校毕业生留在四川就业的比例稳定在60%左右,累计留川就业毕业生124.9万人。大量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2016至2020年五年间,全省高校每年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均超过10万人,到县及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累计达20万人,为基层建设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支撑。高校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四川省高校贡献的专利授权占全省80%以上、学术论文占全省的81%、出版著作占全省90%以上、研究项目占全省74%、国家科学技术奖主持完成占全省77%,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占100%。2016至2018年期间,共计获发明专利9335件,位列全国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第9位。

  社会与民办教育规范发展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十三五”以来,全省社会教育和民办教育抢抓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时代机遇,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制度、加强内涵建设,为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四川省已有13个城市依托广播电视大学成立社区大学,48个区(县)成立了社区学院,已建成乡镇(街道)社区学校1238个,村(社区)学习中心11139个。全省社区教育形成了以省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为统领,社区大学为龙头,社区教育学院为骨干,社区学校和社区教学点为基础、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五级网络体系。

  社区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依托四川开放大学建成“四川社区教育网”,打造四川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课程资源库,向全省社区居民免费开放,把社区课堂建到百姓“家门口”,把学习资源送到田间地头,送到群众手中。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建设硕果累累,打造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教育品牌,培育了一系列具有当地文化和经济特色、群众喜爱的课堂、培训及活动项目。学习型组织建设成效显著,以学习型城市建设为抓手,推动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建设,推动学习型街道、学习型社区建设,培养学习团队、学习型组织和百姓学习之星。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终身教育发展,四川电大、重庆电大、成都电大三校结成电大联盟,促成川渝12对城市开展社区教育结对合作,并成功举办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学习型城市建设高峰对话。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省参与各类社区教育培训和活动的人数达到1639.89万人次。善学促善治效果显著,对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和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民办教育蓬勃发展,办学行为逐步规范,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全省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14万所,占全省46.05%;各类在校学生303.64万人,占全省19.06%。全省已初步形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民办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互结合的较为完整的民办教育体系,民办教育规模与占比稳中有进,民办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实施以来,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四川省先后出台《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四川省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办法》《四川省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办法》《四川省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民办教育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监管力度和手段不断加强,长效风险防范机制不断建立,依法依规推动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成效明显。通过近两年的持续整治,公布“黑白名单”,取缔“黑机构”,整治“灰机构”,规范“白机构”,从根本上扭转了校外培训市场“多头审批、野蛮生长、鱼龙混杂、乱象丛生”的局面,呈现出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发展势头。今年,先后下发《关于联合开展整治无证无照教育机构专项行动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防范化解校外培训机构办学风险的通知》,建立了四川省校外培训机构信息管理平台,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公开化、透明化,打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治理“组合拳”,受到社会和学生及家长的充分肯定。

(责编: 常薇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