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扶贫

尼玛曲宗自述心窝窝里的话:“闯”出来的好日子

王菲 发布时间:2020-09-24 10:25:00来源: 西藏日报


图为尼玛曲宗展示2020年村里试种的黑青稞。记者 王菲 通讯员 曲杰 摄


图为尼玛曲宗在公司车间检查工作。记者 王菲 通讯员 曲杰 摄

  我叫尼玛曲宗,藏族,现年32岁,与母亲索朗曲珍、儿子洛桑吉米、两个双胞胎弟弟一家五口共同生活在山南市琼结县加麻乡扎西村二组。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外闯荡20年开阔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阅历,为我回乡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不过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好政策,我打心底里感谢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是我心窝窝里的话。在这里我要向大家讲讲我的创业故事。

  少小离家找活干

  1992年,才四岁的我懵懂无知,不知道灭顶之灾即将降临到我家。父亲患上了严重的疾病,在山南市人民医院救治了7天仍没见好转,父亲考虑到家中的实际情况,最终放弃了治疗,回到家中没有多长时间就去世了,留下了妈妈、姐姐还有两个弟弟。虽然,父亲去世时,我还年幼,但我清晰记得在父亲得病不敢乱花钱的条件下,他还是给我买了一支水枪和一条漂亮的小裙子,那是父亲留给我最后的纪念。我直到现在还能感受到水枪和裙子传递的父爱温度。

  从塌了家里的顶梁柱那年开始,妈妈就承担起了养活四个年幼孩子的重担,她起早贪黑到地里干农活、到山上放羊,家里的酥油不舍得吃,攒了一些就卖给村里或乡周边的人。就这样,艰难地拉扯着我们四个孩子长大,小时候的日子那真是苦得不忍回想!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11岁时就在妈妈依依不舍的目光中,离家到了拉萨雪新村的一户人家当保姆,为雇主家打扫卫生、做饭、洗衣等。2004年,我辞去了保姆工作,先后在泽当和拉萨等地辗转找工作。从饭馆打工一个月300元的工资到建筑工地干活一天25元的工资,两年时间就这样悄悄流逝,也没能给家里寄什么钱。当时妈妈说:“你在外面挣的钱养活自己都难,还不如回家种地呢。”但我暗下决心,一定要闯出自己未来的好日子!

  闯荡格尔木的日子

  2007年,我19岁。本来想到成都去闯一闯,但从西郊客运站坐车到格尔木后,钱包里只有150元了,别说去成都,能维持几天的生存都是问题。于是,阴差阳错地就留在了格尔木。

  到格尔木的第一天下午4点左右,我转到一个广场上时,看到广场上有家公司专门招人摘红枸杞,我连忙冲上前去,奋力挤进人群大声对招人主管说:“你们这里需不需要人,我能吃苦,我会摘枸杞。”于是,我就这样幸运地找到了在格尔木的第一份工作。这份工作一天只给13元钱,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后来,我又到了另一家公司继续从事摘枸杞的工作。在这里的工作由于是按每斤5角钱计算工资,我拼命干一天就能挣180元,而且得到了第二家公司老板“你摘得干净,摘得比较好,明年还要过来,我1斤给你6至7角钱”的评价和许诺。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手里已经攒了8000元。在摘枸杞的工作告一段落后,我看准时机,用这些钱进了指甲刀、袜子、梳子、车挂件等小物件在格尔木火车站、昆仑广场等各个角落开始了摆地摊的生涯。我还记得第一天摆摊挣了7元钱时的兴奋感觉。慢慢地生意越来越好了,两个月以后每个月能赚到2000元了。当时给远在西藏的母亲寄了500元,还买了个小灵通,同时给已出嫁的姐姐寄了200元。寄完钱从邮局出来后,我终于觉得能为风雨飘摇的家中分担一些重担了,整个人走路都是蹦蹦跳跳的。

  也是在格尔木,我邂逅了人生的第一段爱情。有天晚上,我因为突发阑尾炎,在一个诊所挂吊针时结识了我的第一任丈夫,他的职业是火车站的铁警。那时,他觉得摆地摊很辛苦,于是就和我合伙开了个名为“雅斋书画院”书画装裱店,而我在开店的过程中一直努力学习书画装裱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店里生意越来越好,每个月有4000到5000元的纯收入,格尔木市电视台也曾经报道过我的书画院。

  2009年冬天,我结婚了,开始了第一段婚姻生活。5年后,儿子洛桑吉米出生,当时一家人其乐融融。但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由于前夫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大男子性格,而我也有一颗想要独立自主闯出自己好日子的强烈愿望,这让我们之间的分歧越来越严重,感情的裂痕越来越大,终于导致了第一段婚姻的破裂。

  离婚后,我又开始了闯荡生涯,根据地还是格尔木。从日喀则、格尔木、拉萨等地进土特产,销往兰州、北京、郑州、上海等地,当时生意越做越顺,纯收入每月高达8000元。在奔波的过程中,我邂逅了主要跑工地做些小工程的现任老公白龙刚。两个同样漂泊的心,因为需要温暖慢慢贴近,我的感情经历了波折后,又找到了温暖的归宿。我记得当时妈妈说:“女儿,一定要找个知冷知热的爱人啊!”我以事实回复妈妈:“妈妈,我很听话的,是不是!”

  回乡创业的那些事

  2019年,我已离家20年。一直在微商、快手等平台做药材、土特产等生意。有一次,妈妈在电话中说:“女儿,你从11岁起,已经在外奔波了20年了。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你要不要回来看看?”这个电话让我的思乡之情再也无法抑制,我当即处理完在格尔木的所有事情,带着老公和多年积攒下来的14万元,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回到家乡后,为了传承舅爷的糌粑磨制技艺,我继续看准网络土特产销售这个途径,在村里开办了琼结县平若水磨糌粑有限公司。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呢?因为“平若”藏语的含义是永固宏基,是原噶厦政府四品俗官次仁甘丹主要庄园的简称,又是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我的大舅爷以前是这个庄园的“却霓”(当地方言,意为专门磨制糌粑的能手)。这样的公司名字一来能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向着“百年老店”的梦想努力;二来为了传承舅爷的匠人技艺,让这门民族手艺代代相传。

  开办公司的80多万元中,有自己和家里以及老公家里给的钱、乡里投入的钱、乡营业所贷的钱。我不会忘记我们乡党委书记索朗巴珠在我筹办公司时,协调贷款、厂房选址、通水通电、生产运营等方面给予的热心帮助。他对我说:“感谢你心里想着乡亲们,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我们乡党委、政府竭尽全力帮你把公司顺利开起来。”这番话暖心暖肺,至今想起,我都充满了干劲。

  2019年7月,主要生产石磨黑糌粑、白糌粑、黑豆面、奶渣饼、甜奶渣等产品的公司开业了,8名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被村委会统一安排在公司,一个月平均工资3000元,逐渐帮助他们摆脱了贫困。公司还安排销售员次仁、旦增到拉萨市、甘肃省玉门市、河南省南阳市、漯河市、山南市乃东区等地的厂家学习石磨技术、机器炒青稞技术以及面粉加工、产品销售等。

  公司员工白玛玉珍、德吉曲珍、宗吉、旦增……这些贫困户都发自肺腑地感激公司,见人就说:“公司好,尼玛曲宗好!”

  我对贫困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在公司经营越来越好后,我想方设法帮助有困难的人,出资5000元为全乡贫困户赠送热水瓶92个;为县五保集中供养中心、县双语幼儿园免费赠送黑糌粑16袋、白青稞糌粑30袋、黑豆面6袋,总价值人民币3550元;义务给村里及周边村庄磨制糌粑1.2万斤……

  我时刻谨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给大学生创业广告店的扎西欧珠夫妇传授了书画装裱技术,目前他们夫妇俩都已学会装裱技术,广告店开始接活赚钱;给仁布县阿酷行吧石磨糌粑加工厂的达杰给予技术指导,在磨制糌粑技术、包装设计、品牌设立等方面倾囊相授,使得达杰的糌粑加工厂顺利建成。

  2020年7月,公司经营上了轨道后,我又投资9万元开了一家商店,主要售卖副食、生活用品等,现在的生活越过越好了。我准备在今后扩大公司销售范围和规模,将牛肉干、奶渣、黑红枸杞、奶渣饼、糌粑饼子都搬上销售平台。我坚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我的故事还在继续……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