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扶贫

驻华使节走进“中国扶贫第一村”:印象最深的是民众的笑脸

李京泽 发布时间:2020-10-15 14:19: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秋日闽东,层峦叠翠。近30位驻华使节乘车沿着弯曲且平坦的水泥公路盘山而上,来到福建宁德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

  汽车停在了村口的一片开阔地。使节们从这里沿着平整的山路走进村庄。一路上,三四层的徽派建筑民居从街头延伸至街尾,村道两旁可见茶园和果树,放眼望去是青山和溪水。

  “你们的人口增加了多少?”“每年游客量有多大?”“你们的党员是怎么开展工作的?”……赤溪村展示厅里,使节们在村支部书记杜家住介绍赤溪村脱贫经验时频频发问。

  在参访赤溪村的前一天,这些驻华使节与世界多国政党代表等近400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在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福建省委联合主办的“摆脱贫困与政党的责任”国际理论研讨会上分享了本国的减贫经验,并商讨了后疫情时代世界摆脱贫困之策。其中,很多与会者认为中国脱贫经验有可借鉴之处,对“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参访则成了他们感知这份经验的窗口。

  36年前,一封反映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贫困生活状况的来信被《人民日报》刊登,引发社会对贫困地区的关注。如今,赤溪村已成为风光秀美、富有畲族文化特色的小康村。驻华使节们在村子里边走边记录,品尝当地的特色白茶。他们一行吸引了村民们的注意,许多人站在街边向使节们招手,畲族姑娘也穿上了民族服饰唱起民歌迎接远方的客人。

  “之前通过数字了解中国的脱贫工作,而这次有机会来到30年前中国最贫困的山村,民众的笑脸让我印象深刻”,古巴驻华大使卡洛斯·米格尔·佩雷拉对记者说,这是他对中国扶贫经验最真实的感知,政党的使命就是为人民服务,从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上,他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阿塞拜疆驻华大使阿克拉姆·杰纳利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说民众的笑脸印证了中国减贫举措的可行性。阿塞拜疆也正在通过加强教育、完善公共设施等方式改善农村生活状况,缩小城乡差距。阿克拉姆·杰纳利建议,两国干部可加强交流互鉴,根据自身情况学习对方的扶贫经验。

  相互学习无疑是积累经验的有效途径。作为中国扶贫样板村的支部书记,杜家住看重每一次接待来访的机会,他对记者说,他们的村子还在开发中,更要吸收来自外界的意见建议,1000人来到赤溪村,哪怕有一个留下的意见能给我们指引也是宝贵的财富。“将外界的建议与村里的实际相结合,会让我们的村子走得更好,产业发展得更快。”

  这是杜家住第四次接待外宾,他边介绍边学习,回答了使节们有关脱贫的多个问题。“其实大使们只看到了我们这里三分之一的景象,无奈时间有限,我们还有很多故事没有讲完。”

  驻华使节们随后参观的宁德“摆脱贫困”主题展览馆弥补了杜家住的遗憾,这里记录了包括赤溪村在内的整个宁德市的脱贫故事,从黑白老照片的贫困景象到彩色照片中的美好生活,中国扶贫举措和理念、成果被形象地展现。在一张印有畲族儿童笑脸的照片前,许多驻华使节放慢了脚步,有人指着照片对身旁的人说,“看,他们笑得多灿烂!”

  “宁德的经验是怎么推广到全国的?”在结束参观后有使节提问宁德市委书记郭锡文,他回答称宁德的脱贫模式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脱贫政策的制定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我们的脱贫模式只是中国脱贫工作的一个缩影,每个地方根据自己的实践都有各自的经验。

  一国情况尚且如此,世界范围内摆脱贫困更是没有一条可以完全复制的经验。对此,各国使节达成了共识,他们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各国应该互学互鉴,以合作交流实现各自的进步和发展。

  但特性之中也有一些共性存在,例如阿塞拜疆驻华大使阿克拉姆·杰纳利所说,所有执政党只有把民众放在首位,脱贫攻坚的事业才会取得成功。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