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扶贫

脱贫路上齐奋进 步履铿锵奔小康

郝奕凝 兰炼平 崔成 发布时间:2020-10-20 10:24:00来源: 拉萨日报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藏拉萨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抓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决定性进展。

  10月的拉萨秋高气爽、天朗气清,在曲水县才纳乡四季吉祥村的曲水净土獭兔养殖推广基地里,普布正在清理兔舍里的粪便。基地自去年年底建成后,便优先为该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使3名建档立卡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便就业。“这个工作只招收四季吉祥村里的易地搬迁户。我去内地参加了獭兔养殖技术培训,不管是照顾新生的幼崽,还是照顾成年的兔子,都有了一定的经验,现在这些獭兔繁殖得很好。”普布说。忙完了手头的工作,走路几分钟就来到了普布家里。普布原来是曲水县才纳乡白堆村村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八岁时,妻子去世,普布独自一人抚养照顾两个儿子,家里的经济来源全靠种田的微薄收入。

  2015年年底,普布一家因缺乏劳动力,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12月,普布一家搬迁到了四季吉祥村,在各项政策的扶持下,一家人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1600余元。2018年年底,普布身体不适入院治疗,一个儿子全程陪护,另一个儿子务工挣钱,尽管如此,一家人的人均纯收入也在一万多元,住院治疗的花费也可以报销。如今,普布康复了,并在獭兔养殖推广基地就业,大儿子在开挖掘机,小儿子光荣参军入伍,对于普布一家人来说,搬到四季吉祥村,最好的就是就业机会多了,上班便利了,一家人靠着勤劳的双手实现了脱贫增收,获得了乡里的“自主脱贫先进户”“勤劳致富典型户”等荣誉称号。 对于未来,普布充满信心地说:“两个小孩也有工作,现在我们的工资也比较可观,我也在獭兔养殖基地工作,家和工作地点非常近,作为一个恢复期的病人,在基地不用干重活,非常好。我也会为两个小孩未来的生活努力,我们会一起奋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我有信心。”

  四季吉祥村居住着易地搬迁群众303户1468人,“挪穷窝”从根本上解决了搬迁群众脱贫发展问题,稳就业则是确保群众“稳得住”的重要途径,依托才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獭兔养殖、灵芝种植、民宿等产业,四季吉祥村村民实现了一户至少一岗,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日子越过越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靠着产业项目脱贫的还有尼木县卡如乡卡如村的建档立卡群众强珍。因为要照顾读小学的儿子,强珍无法外出打工,母子俩没有稳定的收入,自从在卡如温泉驿站工作后,强珍在家门口就实现了稳定就业。强珍说:“每个月有2900元的收入,离家里也近,这份工作是乡里和村里安排的,又能照顾小孩又能工作,在这边挺好的。”温泉驿站是卡如乡卡如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项目之一。依山而建、流水潺潺、古木缠绕的卡如村拥有18棵古核桃树,树龄最大的已有1300多年。

  依托千年核桃树、藏家民宿、非遗产品制作等特色资源,近年来,卡如村与专业的民俗文化旅游公司合作,打造 “核乡寻忆”休闲区,把发展旅游与村庄美化结合起来,增加村域绿化覆盖率,对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配套进行提升,建成了村庄旅游厕所和污水集中处理、垃圾分类管理设施,不仅发展了高原生态旅游,而且有效改善了村庄生活环境,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文明的“多赢”。“村里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不管是卫生,住房条件等都不是很好,靠着发展旅游,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群众也有了收入,同时也实现了就业,游客们也很喜欢这里,这边的环境每天都在变好,所以大家就很珍惜这个环境。”卡如村党支部书记普琼说到。

  2019年,“核乡寻忆”景区带动13名村民就业增收,工资每个月2800元,并引导建档立卡户以土地、劳务等形式参与旅游产业项目,2户建档立卡群众与景区合作运营青稞酒坊、休闲庭院,每年收入24000多元,景区每年接待游客一万多人次,收入100多万元。如今的卡如村成为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促进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2015年底,我市共有贫困县(区)8个、贫困村(居)23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1237户44162人,贫困发生率为14.2%。经过7轮动态调整,实际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0923户44435人。“十三五”时期共实施产业项目470个,已完工382个,带动1.2万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实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鼓励有劳动力的困难群众在生态补偿岗位上取得工资性收入,每年带动2万余名农牧区困难群众人均年增收3500元,切实将“绿水青山”变成贫困群众的“金山银山”;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2个,坚持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实现22979名群众搬迁入住。配套产业项目90个,实现1户至少1人以上稳定就业,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年人均4813元,城镇集中(分散)特困人员、农村集中供养标准达到13213元、农村分散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达到年人均7070元;深入实施“三个一批”,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制度,20种疾病纳入大病救治范围,大病专项救治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靠着产业项目脱贫的还有尼木县卡如乡卡如村的建档立卡群众强珍。因为要照顾读小学的儿子,强珍无法外出打工,家里没有稳定收入,自从在卡如温泉驿站工作后,强珍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现在每个月有2900元的收入,离家也近,这份工作是乡里和村里安排的,能照顾小孩又能工作,特别好。”强珍说。

  温泉驿站是卡如乡卡如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项目之一。依山而建、流水潺潺、古木缠绕的卡如村拥有18棵古核桃树,树龄最大的已有1300多年。

  依托千年核桃树、藏家民宿、非遗产品制作等特色资源,近年来,卡如村与专业的民俗文化旅游公司合作,打造“核乡寻忆”休闲区,把发展旅游与村庄美化结合起来,增加村域绿化覆盖率,对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配套进行提升,建成了村庄旅游厕所和污水集中处理、垃圾分类管理设施,不仅发展了高原生态旅游,而且有效改善了村庄生活环境,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文明的多赢。

  “村里有了很大变化,以前不管是卫生、住房条件等都不是很好。靠着发展旅游,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群众也有了收入,同时实现了就业。这里的环境每天都在变好,大家很珍惜。”卡如村党支部书记普琼说。

  2019年,“核乡寻忆”景区带动13名村民就业增收,并引导建档立卡户以土地、劳务等形式参与旅游产业项目,2户建档立卡群众与景区合作运营青稞酒坊、休闲庭院,每年收入24000多元。景区每年接待游客一万余人次,收入100余万元。如今的卡如村成为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促进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15年底,我市共有贫困县(区)8个、贫困村(居)23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1237户44162人,贫困发生率为14.2%。经过7轮动态调整,实际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0923户44435人。

  “十三五”时期共实施产业项目470个,已完工382个,带动1.2万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实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鼓励有劳动力的困难群众在生态补偿岗位上取得工资性收入,每年带动2万余名农牧区困难群众人均年增收3500元,切实将“绿水青山”变成贫困群众的“金山银山”;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2个,坚持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实现22979名群众搬迁入住。配套产业项目90个,实现1户至少1人以上稳定就业,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年人均4813元,城镇集中(分散)特困人员、农村集中供养标准达到13213元、农村分散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达到年人均7070元;深入实施“三个一批”,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制度,20种疾病纳入大病救治范围。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