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扶贫

脱贫群众的安居与乐业——拉萨市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21-01-27 10:11:00来源: 拉萨日报

  一月,拉萨气温很低,但在位于堆龙德庆区古荣镇的有机蔬菜、瓜果花卉种植基地里却春色满园,康乃馨、向日葵、香水百合或含苞待放,或花枝招展。在种植康乃馨的温室大棚里,旦增次旦正趁着晴朗的午间给花打杈。2018年7月,旦增次旦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毕业,之后通过应聘,来到堆龙德庆区有机蔬菜、瓜果花卉种植基地工作。能够刚毕业就找到一份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旦增次旦很满意:“这里工资待遇挺好,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也能用的上。我现在每个月交完‘五险一金’后还能拿到5000多元工资。”

  近年来,堆龙德庆区紧紧围绕“一核两带、三区三园、六沟多点”的净土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及发展战略,依托资源优势,以农林产品种植销售、仓储、休闲观光农业等为主要内容积极发展净土健康产业,致力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了企业、农民、市场和社会共赢的格局。

  净土健康产业的壮大使大学生旦增次旦实现了就业,也使农牧民群众益西旺堆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

  即将60岁的益西旺堆家住德庆镇德庆村4组,随着年龄的增大,益西旺堆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四年前,益西旺堆来到位于德庆镇的堆龙德庆区藏药材种植基地,在这里,他学会了种植藏药材,学会了修理一些设施,成为了园区的“能手”。“我的主要工作是修电、修换水管等,主要种植藏红花等三四种药草。工资会按时发放,对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很有帮助。”益西旺堆高兴地说。

  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拉萨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根据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正确处理好不离乡不离土、就近就便、能干会干的关系,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把扶贫项目与贫困地区的实际和贫困群众意愿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套既能实现脱贫致富,又能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提高了贫困群众脱贫持续性和稳定性。通过产业项目入股分红、吸纳就业等方式,辐射带动3.7万人增收。加大转移就业培训力度,1.24万名建档立卡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通过举办招聘会、成立劳务派遣机构提高就业规模化程度、东西部协作等方式,近1.3万名建档立卡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人均月工资达2500元以上。

  产业扶贫解决了“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等问题,搬迁扶贫则解决了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问题。搬迁前,格桑次仁一家住在达孜区唐嘎乡洛普村9组,因腿有残疾,格桑次仁无法外出打工,只靠放牧的微薄收入无法改善一家人的生活,手里掌握的制作家具技艺也无用武之地。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下,2018年5月,纳入建档立卡户的格桑次仁一家搬到了唐嘎村扶贫安置点,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不仅如此,靠着领到的补助资金、项目分红,格桑次仁有了创业资金,在乡政府附近开了一家家具店,靠着自己的手艺有了可观的收入。

  格桑次仁说:“扶贫搬迁后,房子宽敞明亮,衣食住行都没有问题。在党的好政策下,我从银行贷了款,开了家具店,生意也不错。”

  如今,仅仅是家具店就为格桑次仁一家年增收六、七万元,孩子们读书也享受着“三包”政策,越过越红火的日子、墙上满满贴着的奖状都成为了这个家努力奋斗的动力。

  格桑次仁的女儿卓玛说:“我现在就读于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两个妹妹分别在读小学和中学,因为国家的‘三包’政策,减轻了我们的家庭负担,我们也不用因贫辍学,长大以后我一定会努力报答社会、报答国家。”

  达孜区唐嘎乡唐嘎村扶贫安置点2018年5月迎来第一批搬迁群众,目前共有90户445名建档立卡搬迁群众。依托泰成乳业、金麦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扶贫产业项目和村集体经济,搬迁群众实现了每户至少一名劳动力就业,家家都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扶贫安置点成为了搬迁群众实实在在的家。

  唐嘎村集中安置点负责人格桑介绍说:“搬迁群众每个月开两次会,一起讨论卫生、交通安全等方面的事情,每个月做两次卫生清扫。老百姓乐意住这儿,因为环境卫生干净,风景也很优美。实现就业的250名群众,有些在合作社就业,有些在奶牛养殖场就业,还有些是在拉萨市就业,每个月都能拿到工资。”

  易地搬迁“挪穷窝”。针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建档立卡群众,拉萨市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2个,坚持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实现22979名群众搬迁入住。配套产业项目96个,实现1户至少1人以上稳定就业,确保建档立卡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通过5年攻坚,拉萨市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动态清零、贫困县(区)全部摘帽,“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贫困人口收入大幅度提升,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