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乡村振兴

昌都市卡若区达若村:文明乡风浸润美丽乡村

发布时间:2022-11-10 09:38:00来源: 西藏日报

  近日,昌都市卡若区如意乡达若村经验入选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消息传来,达若村党支部书记土丁尼玛激动不已:“我一定继续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抓好文明乡风建设。”

  近年来,达若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紧紧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团结带领村民转变观念、抢抓机遇、突破瓶颈、劳动致富。

  通过努力,如今的达若村,一幢幢现代化楼房依山傍水,一条条乡间小路干净畅通,一户户村民安居乐业,正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活经济,充实百姓钱袋子

  “现在我们的生活跟城里没啥区别,交通方便,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村民收入‘节节高’。”达若村村民泽仁措姆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近年来,通过村“两委”班子、党员示范带动和驻村工作队帮扶,达若村农牧民群众坚持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大力发展各种合作经济,先后成立了糌粑加工厂、农牧民施工队、运输队、石材加工厂,新建了产业楼,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2016年,达若村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200余万元,盖起了产业楼,干起了集门面出租、土地承包租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种经营,让村民们尝到了产业扶贫的甜头,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收入。一村富不算富。达若村还与约日村、普然村结成帮扶对子,在人力、技术、物资上给予大力扶持,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同时,达若村坚持“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投入300余万元,在达若村周边山坡上种植了近200亩的经济林及景观林。夏季时,身处达若村,抬头便能看见满山的郁郁葱葱。

  树新风,建设和谐新农村

  曾经的达若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摸黑走夜路”。近年来,随着村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达若村“两委”班子意识到,“不仅要生活富裕,生活环境也要改善”。

  为此,达若村创新构筑乡村治理的“四梁八柱”体系,加快补齐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短板,先后完成3批次11户危房改造,全村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100%,积极探索“支部进网格、党群包联户”治理模式,开展文明村、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村居治理实现了产业不落下、配套不落后、房子不过时、垃圾不落地、乡风不落伍、稳定不出事、监管不缺失。

  在社会治理方面,达若村坚持每年定期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完善,形成了以村规民约为主体、以《达若村“双联户”户长职责》《达若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职责》等为配套的各类制度12件,村民对村规民约执行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同时,深化基层人民调解“865”工作机制,开展民生“微服务”、法治“微服务”、道德“微典型”活动。2021年以来,共开展法律宣传、人民调解等活动37次,服务人群达1128人次。

  促团结,呈现安定新局面

  走进达若村,路边的灯杆上、墙上随处可见“民族团结手牵手 和谐发展心连心”“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之类的宣传标语。顺着村道往里走,一面民族团结文化墙十分醒目,墙上各族群众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画面传递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正能量。

  长期以来,达若村以“党建+民族团结”模式为统领,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九进”工作,将《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有力促进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深入人心。2021年,达若村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达若村以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教育为切入点,采取“五学模式”,面向村干部实施示范带头行动、面向青少年实施筑基行动、面向农牧民群众实施强基行动。截至目前,全村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人数达到80%。

  除此之外,村“两委”班子通过打造民族团结幸福街、发放民族团结宣传资料、开办专题夜校等多种形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鼓励达若村各族群众相互帮助、共建美好生活。

  “在昌都经商三年多,不知不觉间,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种子就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相信达若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在达若村产业楼经营玻璃生意的河北籍商户秦群虎说。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