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乡村振兴

林芝察隅县人社局持续改进作风狠抓落实——聚力就业创业 增进民生福祉

发布时间:2023-03-27 09:47:00来源: 西藏日报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人社工作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任重而道远。

  2022年以来,察隅县人社局始终把落实民生实事作为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着力推进就业创业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持续转变人社部门工作作风,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富民增收——

  就业工作取得新突破

  2022年以来,察隅县农牧民转移就业7551人。其中,组织化转移就业5001人,实现劳务收入8363.41万元;2023年第一季度农牧民转移就业538人。其中,组织化转移就业428人,实现劳务收入213.56万元。

  据统计,交由具备施工资质的农牧民施工企业承建400万以下各类工程项目38个,吸纳农牧民人数占项目用工总量的87.09%。新增转移就业基地2个,协助已挂牌的农牧民转移就业基地申领奖励资金,申报“察隅新茶农匠”“察隅特色猕猴桃”劳务品牌2个。

  同时,察隅县人社局聚焦以培训促就业,助力乡村振兴人才质量和技能水平提升。着眼全县重点产业发展建设,察隅县人社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共同推进“大培训”工作机制,整合培训资源和培训资金,依托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去年累计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3期2002人次,完成年度任务的111%,其中重点产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00人次,有效提高了城乡劳动力技能水平,增强就业能力,为进一步壮大察隅县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质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

  高校毕业生——

  就业创业取得新成效

  2022年,察隅县人社局通过援藏渠道继续加强与深圳市人社局、深圳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的合作交流,区外劳务协作站成功挂牌,为察隅籍高校毕业生能充分在区外高质量就业创造更好条件。2022年,察隅县应届高校毕业生324人,实现就业324人,就业率达100%。

  同时,察隅县人社局邀请察隅籍就业创业先进典型开展“创客讲坛”,还为高校毕业生争取县级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资金110万元,开通高校毕业生创业担保贷款资金专户,出台《察隅县高校毕业生创业担保贷款实施细则(试行)》,依托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察隅县118名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服务,积极对接农牧学院专业师资提供创业指导。

  察隅县人社局通过微信、短信累计推送招聘信息800余条次,推介就业岗位5000余个,发放宣传资料1200余份,结合实际协助用人单位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57名,幼儿园辅助教师36名。265名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帮扶324名高校毕业生,指导符合条件的27名大学生申领各类创业补贴162万元。

  聚焦困难群众——

  全面落实就业帮扶政策

  察隅县人社局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结合“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活动,在调查了解用工需求,广泛收集符合困难群众需求特点的岗位信息基础上,深入辖区各用人单位,建立岗位信息库。并为灵活就业劳动者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权益维护等针对性服务。

  同时,依托基层就业服务站(所),充分发挥劳务经纪人、劳务中介等桥梁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人社政策边境行”活动赴各乡(镇)开展送岗位、送政策行动6场次,推介就业岗位5000余个,发放宣传册1200余份,受教育群众3000余人次,全方位推进公共就业服务。

  察隅县人社局还主动掌握困难群体人员个人信息和就业意向,采取岗位援助、信息援助、政策援助、保障援助等多种手段,有针对性实施就业援助行动。尤其以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2022年,察隅县城镇新增就业387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5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充分就业。

  维护权益——

  劳动关系实现新升级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劳动关系领域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全力护劳动权益保民生底线,努力让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离不开监察执法能力水平的有效提升。2022年以来,察隅县人社局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已累计开展执法检查12次,派出执法人员26人次,检查各类用人主体57余家次,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政策法规宣传32余次,受理劳动监察案件26起,涉及农民工180人,追回工资300.262万元,受理项目保函82个,涉及金额2249.29万元,现金缴存4个,涉及金额17.73万元。每个劳动者的薪资背后就是一个家庭的保障,就是一个家庭的生活,察隅县人社局以扎实的作风极大地维护了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