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劳动筑梦想 高原酬壮志——记大学生村官王东海

张斌 发布时间:2019-08-14 08:44:00来源: 西藏日报

  近日,“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全国职工演讲比赛”在山东济南举办。西藏日喀则市仁布县德吉林镇镇长王东海的演讲《劳动筑梦想 高原酬壮志》荣获银奖。

  “到西部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009年夏天,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毕业生王东海,看到学校悬挂的这些宣传标语心潮澎湃,萌生了到西藏工作的念头。

  带着满腔的憧憬王东海从江城武汉来到了平均海拔4100米的日喀则市仁布县帕当乡切村。很快,强烈的高原反应给了王东海一个下马威:走不了几步路就气喘吁吁,头痛欲裂。

  第二天,王东海参加了当地群众组织的迎接全村首位汉族大学生村官仪式。“切村像过节一样热闹,老百姓宰了两只羊羔,斟上家酿的青稞酒。”王东海回忆道。

  然而,村里的条件远比想象中艰苦,一天只有2小时的水电供应,没有网络,也没有手机信号,上交的工作材料和简报都要靠手写。更让王东海苦恼的是,全乡没有一家饭馆、菜店、馒头店,买东西要到30公里外的县城,做饭极不方便,经常只能吃泡面。

  吃、住等生活小事还能设法克服,语言不通却成了王东海开展工作最大的障碍。村里60多户村民全是藏族,几乎没人会说汉语。王东海下定决心学藏语,他拜乡政府的一名藏族干部为师,用汉语谐音一字一句记下藏语发音。一年多后,他终于能用简单的藏语与村民们交流了。

  在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的时候,王东海也曾动过回家的念头。 每当内心动摇,他就到山上的开阔地坐下来,吹一吹心爱的竹笛。想到村民们在欢迎仪式上满怀期待的目光,想起当初选择到西藏时的雄心壮志,他做出了一个艰难而坚决的决定:“留下来,为老百姓干点事儿!”

  不懂藏语、不会干庄稼活,王东海刚到切村时很难打开工作局面。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东海发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国家为每个村配发了一辆轻型货车,村里却没人会开。有驾照的王东海自告奋勇当起了司机。他开着这辆被村民们称为“宝马”的金杯货车,拉牛犊、拉牧草、拉水泥、拉化肥,送村民看病、上学。 听说王东海会开车,切村周边5个村的村民都来请他帮忙。

  王东海做的这一件件小事,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村里人不再把他当外人。

  切村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可利用资源少、经济结构单一,如何带领群众尽快致富成了摆在王东海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一年多的调研,王东海做了提出了几个可行的发展项目,其中之一就是劳务输出。

  2011年,王东海整合村里有技术的富余劳动力和致富能手,以入股的形式,共同出资成立了帕当乡切村劳务输出合作社,注册资金80万元,直接带动全村38名群众致富。几年来,在王东海的带领下,一个小小的农牧民合作社成长为一个固定资产近500万的建筑公司。

  帕当乡没有一家馒头店,村民买馒头要去几十公里外,一次买一大口袋,时间长了就发霉了。王东海和村里的党员商议后,贷款3万元,带领贫困党员伦珠开起了馒头店。

  王东海以一天200元的工资,从拉萨请了一位馒头师傅当老师。馒头店开张以后,生意格外好,伦珠每月至少收入6000多元。不久,他被评为村里的致富能手,现在还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

  让党员富起来,是王东海打的第一步“算盘”;让党员带动村民转变观念富起来,是他打的第二步“算盘”。

  伦珠的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2012年,王东海又带领一名贫困党员在全乡开了第一家“党员惠民蔬菜店”,彻底改变了帕当乡干部群众吃菜难的问题。现在蔬菜店每月盈利近10000元。

  2012年10月,由于工作表现突出,王东海被提拔为仁布县德吉林镇党委副书记;2016年1月,他担任了德吉林镇镇长,成了全县“八乡一镇”中最年轻的镇长。

  从管理1个村到管理9个村,从偏远的帕当乡来到了县政府所在地,尽管身份、职务发生了变化,但王东海为群众干实事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

  “人生的理想只有在奉献中才能实现。干事创业不能总待在办公室里,要拿出实际行动来,干些对群众有益的事。”总结10年来的工作经历,王东海深有感触地说。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