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促进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早诊早治
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出生缺陷防治是提高出生人口质量,保障生育政策落实落地的一个重要措施。”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副司长沈海屏在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成效明显,与5年前相比,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降低了30%以上,神经管缺陷、唐氏综合征等严重致残的出生缺陷疾病发生率降低了23%,有力保障了广大群众健康孕育。接下来,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工作。
一是持续提升能力,推进实施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通过6方面措施、18项任务,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更加完善的防治链条。
二是深化防治服务。目前,全国孕前检查率达到91.8%,孕期产前筛查率达到88.7%,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和听力障碍的筛查率都已经达到了98%以上,将进一步推进三级防治服务更加普惠可及。在一级预防方面,统筹推进健康教育、婚前医学检查、孕前检查、补服叶酸服务,让出生缺陷尽可能不发生;在二级预防方面,要提供全方位的孕产期保健服务,加强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与干预,减少严重致死致残的出生缺陷;在三级预防方面,对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实行专项检查,努力做到出生缺陷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
“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在孩子出生后的筛查、诊断、干预问题,也是我们特别重视的一项工作。”沈海屏举例,比如现在全国都在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筛查,这其中有一个疾病就是苯丙酮尿症,新生儿出生后尽快开展针对性筛查,就可以尽早发现苯丙酮尿症的患儿,这些孩子发现以后及时服用特殊奶粉,就会减少对智力的损害,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力都可以达到正常的水平。再比如,开展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可以早期识别听力有问题的孩子,这些孩子通过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比如安装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开展语言训练,可以有效减少孩子“聋”和“哑”的发生。
沈海屏说,今年将进一步强化筛查诊断机构建设,推进筛诊治康一体化服务,促进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早诊早治,有效减少儿童先天残疾,全面保障儿童健康。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婴配乳粉近三年抽检合格率达99.9%
新国标于2021年2月22日公布,依据食品安全相关法规规定,所有婴配乳粉企业均需按新国标研发调整配方并且重新注册,为此新国标设置2年过渡期,于2023年正式实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做好婴配乳粉产品配方注...[详细] -
国家卫健委:提高临床专科服务能力 让患者获得高水平专科医疗服务
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表示,临床专科评估主要目的是提高临床专科服务能力,让患者...[详细] -
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主题是“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