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黄河上游生态保护:“黑土滩”变湿地 大天鹅南飞越冬

发布时间:2021-02-03 09:49:00来源: 中新网

黄河上游生态保护:“黑土滩”变湿地大天鹅南飞越冬
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麦溪乡的大天鹅。 安源 摄

  麦溪乡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最北端。每年冬季,成群的大天鹅从蒙古国南飞三千多公里,来到这里终年不冻的湿地与河流过冬。这些大天鹅全身洁白,弧线优美,浮在水面犹如一只只灵动的小白船,是当地藏历新年前后一道独特景观。

  “因为大天鹅,我们把这里叫作‘天鹅湖’。”2日,家住湿地旁的麦溪乡俄藏村村民泽郎扎西,像往常一样到到“天鹅湖”畔散步。这是他近两年来形成的新习惯。麦溪乡原本是没有大天鹅的,泽郎扎西指着200多米外的开阔水域告诉记者,这里曾是一片土质脆弱的黑土滩,土层下田鼠的“地道战”打得火热,种不了植物。“2019年,四川省若尔盖县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这里建起4条几公里长的拦水大坝后,渐渐形成湿地,引来了大天鹅。”

  若尔盖地处青藏高原西北边缘、黄河上游。据介绍,作为黄河上游的水源涵养地,若尔盖湿地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对黄河上游的水量补给约占黄河上游来水总量的29%和45%。

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麦溪乡的大天鹅。 安源 摄
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麦溪乡的大天鹅。安源 摄

  不过,严峻的生态挑战一度成为悬在若尔盖上空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本世纪初,有些湖泊消失了,只留下龟裂的土地。”原若尔盖县林业局副局长左林回忆道,当时地下水水位以惊人速度下降,有些老乡从井里打水的绳子从5米延长到8米甚至更多。

  彼时,困扰若尔盖生态环境的还有土地沙化,星星点点的砂石地面散布在若尔盖草原,仿佛皮肤上的体癣。气候变暖、降雨量减少和过度放牧、开沟排水等因素,是若尔盖县土地沙化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

  “若尔盖湿地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被中外专家誉为‘中国西部高原之肾’和‘中华水塔’重要组成部分。”中共若尔盖县委书记泽尔登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若尔盖制定了覆盖山地、水域、林地、田地、湖泊、草原等修复治理方案,持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生态脆弱区治理等生态工程。截至目前,若尔盖已增加造林3.2万亩,实施禁牧458万亩、草畜平衡518余万亩,治理各类沙化草原3450余公顷、恢复湿地6400余公顷;2019年至2020年,新增造林面积近1万亩,治理各类草原沙化面积近6万亩。“与以前相比,若尔盖沙化趋势得到遏制,水源涵养能力提升,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保持Ⅲ类以上,基本实现天蓝、水净、草绿。”泽尔登表示。

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麦溪乡的大天鹅。 安源 摄
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麦溪乡的大天鹅。安源 摄

  “生态环境好了,马儿长得膘肥体壮。”在若尔盖安多赛马协会会长泽让扎西的家里,这位60岁的老人掏出手机,翻出去年安多赛马节的照片和视频向记者展示。视频里,千顶帐篷错落排开,彩旗舞动,赛马服五颜六色,年轻藏族小伙策马奔腾,马蹄扬起阵阵尘土。“这是河曲马,中国三大名马之一。”泽让扎西滑动着屏幕,露出自信的笑容,“它们饮黄河水,啃‘黄河草’,跑得飞快!”

  泽让扎西说,在若尔盖,多半老百姓靠牛、羊、马过日子。虽然生活富裕了,不少家庭添置了小汽车、摩托车,但骑马的传统从未离开人们的生活,“草原文化是马背上的文化,保护黄河上游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