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强信心·开新局丨一张藏毯里的创新之变

发布时间:2023-03-01 16:24:00来源: 新华网

  织针来回穿梭、工人剪花精修、藏毯琳琅满目……走进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车间,各生产环节呈现出“不负春光赶订单”的忙碌场景。今年这家特色藏毯企业生产线进入高速运转状态,1月份销售额同比增长27%,生产订单已排到3月底。

  藏毯是世界知名的三大地毯之一,制作技艺传承上千年。藏毯毛质优良、技艺独特、款式精美,备受海内外客户欢迎。


2月21日,在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操作工检查毯面、拔花刺。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但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过去两三年来藏毯市场整体陷入“低迷”。圣源地毯集团董事长薛婷介绍,近三年酒店和游轮接待游客数量减少,地毯更新需求放缓,“去年我们销售额仅7300万元,比疫情开始前的2019年减少近30%”。

  同时,传统藏毯作坊式生产方式,制作周期长、人工成本高。在批量生产、成本低廉的机织地毯冲击下,不少藏毯企业订单萎缩,陷入亏损。

  市场需求在变,必须创新才能占据主动,赢得市场。在圣源地毯车间里,记者看到,机器织出一张平面藏毯后,工人沿着纹路快速剪花,让图案瞬时立体起来,藏毯上青海湖畔的牛羊觅食、水鸟翱翔变得栩栩如生;设计工位上,员工对着一张张游轮、酒店设计图纸,用电脑制图软件结合客户要求制图,细到每个墙角的形状与花纹,确保藏毯精准铺装。


2月21日,在西宁市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操作工在进行藏毯加工。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我们结合客户需求,一直在主动求变。”设计总监车国龙介绍,他们探索“机器+人工”织毯工艺,原本1平方米2000多元的藏毯成本降至200元,还能保持藏毯原有品质和美感;按装饰图精准设计酒店和游轮所需藏毯,形状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相较传统人工现场裁剪,铺装效率大幅提升。

  针对当前年轻客户对家居环境的舒适度、个性化需求提升,圣源地毯去年开始全面探索“柔性生产”转型。


2月21日,在西宁市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名操作工走过藏毯展示区。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我们正在开发的个性化定制装饰毯系列,可以根据客户的装修风格和喜好,搭配相应的地毯图案和材质,并且按尺寸定制。”公司副总经理李琳介绍,如今,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材质、图案、形状,车间都可按尺寸做出来,最多两周时间就能发货到户。

  2月21日,在西宁市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两名藏毯设计师在对比藏毯样品。新华社记者吴刚 摄

  在圣源地毯引领示范下,西宁市正在引导园区藏毯企业加快改造升级,适应市场需求。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务副主任尉宝山介绍,西宁将持续优化重组、做优做精藏毯绒纺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藏毯产业“十四五”末年产值超过10亿元,带动更多藏毯手工艺人增收致富。

  “市场一直在变,倒逼我们不断探索和突破。”薛婷说,结合家用藏毯的抗菌、阻燃需求,企业已和知名高校团队合作,利用新技术研发能够有效抗菌、抑菌,具有阻燃性能且绿色环保的藏毯新产品,“后续还将围绕藏毯清洁、保养全周期维护,家具一体化设计生产等方面推出新产品、新服务,持续释放藏毯古老产业新活力”。

(责编: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加牙藏毯:手中温度织出传承与致富

    杨永良展示作品。人民网 况玉摄
    在青藏高原,编织藏毯已有千年历史。2006年,加牙藏族织毯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在政府支持下杨永良成为“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传习所”的技师。[详细]
  • 青海藏毯:经纬之间 织就千年之美

    湟水滔滔,其流汤汤。河湟文化,辉煌灿烂。在青藏高原,藏毯曾是游牧民族御寒的生活必需品,其制作技艺传承上千年,而如今越来越多的藏毯走出高原,已经成为河湟文化的一张崭新名片。[详细]
  • 藏毯“织出”青藏高原富民新产业

    7月22日至24日,为期3天的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来自伊朗、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中国山东、河南、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区的60余家地毯生产销售企业带来了精美地毯参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