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四川省理县县:聚力“实”“美”“质”,谱写富民强县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3-10-11 09:38:00来源: 四川日报


理县县城。(图片由理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村民抢收大白菜。(图片由理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藏羌群众载歌载舞。(图片由理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群山草甸溪流,音乐露营徒步……孟屯河谷,风景正好,游客纷至沓来。不久前,首届徒步露营节在这里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700余人相聚于此,共赴一场大自然的邀约。

  放眼甘堡乡熊耳山,已是一片郁郁葱葱,前些年栽种的岷江柏、油松,为曾经的干旱河谷披上绿装。

  再看新老羌寨组成的桃坪,晒坝广场唱起了歌,民俗博物馆里羌族民俗文化藏品、珍贵文物,吸引着游客驻足观看。

  深入实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行动,坚决扛起生态之责、共建共治共保护,打好全域振兴攻坚仗……作为成渝都市圈的“后花园”、藏羌生态文明走廊的“腹心区”,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理县县委、县政府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锚定“一廊两区三地四片五县”发展思路,念好“实”“美”“质”三字经,加快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厚植绿色生态之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谱写出富民强县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转型升级 产业体系向“实”而进

  理县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是什么?当属全域旅游。8月的孟屯河谷,热闹非凡的首届徒步露营节,让这个原本只是游客休闲避暑的地方,在增添了越野、露营等体育元素后,着实火了一把。

  体育赛事活动开启了理县旅游事业的新征程,近年来理县已成功举办了“半脊峰登山冰雪大会”“阿坝州首届冬季运动会”,直接参与赛事活动的人数近千人,丰富了理县旅游的新业态,形成了“文旅、农旅、体旅”三旅融合的新格局,为理县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引擎。

  再看谋划。今年7月,在理县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上,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行动,加快“避暑胜地、冰雪胜地”建设。对此,理县牢固树立“生态为本、山水为形、文化为魂、融合为纲”理念,突出“毕棚沟戏雪园、鹧鸪山滑雪场、孟屯河谷冰雪馆”三大冰雪旅游品牌,全力打造“半脊峰登山、孟屯河徒步、山地滑雪”三大精品体育赛事,全力推动“旅游+”“+旅游”业态横向融合,不断优化“一廊四片、一环四景”发展布局,加快建成高能级高效益的国际自然生态观光地、民族文化体验地、休闲康养度假地、户外运动目的地,做大做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据统计,理县去年全年共接待游客516.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亿元。目前,“全域全季全时全景”蓬勃发展的旅游态势已经呈现:“春观花、夏避暑、秋赏叶、冬玩雪,住寨子、泡温泉,吃藏羌火锅、跳藏羌锅庄、体验藏羌风情”的旅游名片越发靓丽,避暑和冰雪“两个胜地”的优势越发凸显。

  有了全域旅游产业作支柱,理县还不断优化生态农业“一带两区两园”总体布局,推动绿色工业“一园两片N基地”转型升级,让产业体系向“实”而进。

  “到2035年,现代化新理县基本建成,三次产业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全面跃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体形成。”理县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宜居宜游 全域生态向“美”而行

  9月,国道317线薛城镇小歧棚洞对岸郁郁葱葱,这得益于近年来理县“绿化全县·峡谷添彩”义务植树活动的开展。

  从今年3月中旬到4月下旬,理县各乡镇将组织各族干部群众开展植树、播撒花草种子活动,参与植树人次达1.2万,种植岷江柏、紫穗槐等5200余株,播撒花草种子1900斤。

  理县作为岷江支流杂谷脑河的发源地,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沿河分布着1.83万公顷干旱河谷地区,地势狭窄险峻、地灾点多面广,生态环境脆弱。尽管现实环境如此,但理县坚决扛起生态之责、共建共治共保护,注重保护,理县县域生态向“美”而行。

  为加大对干旱河谷的治理,理县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管护、草原生态治理等重点工程,通过25年的治理,共完成营造林12.59万亩,全民义务植树50万株,森林蓄积量净增340万立方米,草原植被综合覆盖度达87.4%。

  “生态是最大的民生,更是发展的底色。”理县县委主要负责人说,绘好“生态文明工程”的新画卷,理县正扎实开展“绿化全县、峡谷添彩、污染防治、地灾治理、生态修复、洁美家园”六大行动,因地制宜造林、栽花、种草,推动形成天蓝水碧、山青土净、风光优美、功能突出的全域生态格局。

  和美乡村 全域振兴向“质”而兴

  铜铃声响,嘹亮的歌声回荡在甘堡藏寨,在甘堡乡甘堡村,大型叙事锅庄舞“博巴森根”正在上演,依托于屯兵文化、农耕文化,甘堡村厚重的藏文化底蕴吸引着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迅速发展。

  “我经营的民宿,招待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常常是房间爆满。”甘堡村村民泽旺说,“我们的村子越来越漂亮了,客人多了,收入也高了,生活比以前更幸福了。”

  在理县,像甘堡村一样的和美村寨不在少数。桃坪镇佳山村地处高半山,一度受用水困扰,但如今果树林立,民房点缀其间,村民从对面山上利用落差引水到半山腰,再设立一个总分水池,几十根管子并列铺开,既解决了灌溉问题,又解决了民生问题。

  打好全域振兴攻坚仗,理县注重示范引领、先行先试、大胆探索,集约资金、集聚项目、集中力量,统筹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通过点上示范、片上提升、串点成线、连片扩面,辐射带动全域振兴。

  “不断提升脱贫质效,突出抓点示范,促进群众增收。”理县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全县围绕“五美村落”建设标准,整合资金3841万元启动实施8个村“三家园”(生态美丽、和谐幸福、富裕小康的家园)工程项目建设,在木卡、日波、卡子等村,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全力推动了乡村振兴由“点上出彩”向“全面开花”转变,全域振兴向“质”而兴。

(责编: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