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米米老冀”:见证、记录墨脱(下)

杨璐 发布时间:2018-01-08 09:58:00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越过麦克马洪线

“墨脱的工作很难展开,解放军1952年就翻过雪山了,可是1955年才到墨脱。墨脱当时的宗本叫阿旺群顿,他经常跟印度来往,受西方影响对解放军反感。经常会说:你们中国穷,你们不能打仗。他任期满了换扎巴顿珠来当宗本还好一些,起码表面上很配合解放军的工作,没有正面冲突。”冀文正说。除了像在卡布村一样发放无息农业贷款,交给农民科学种田之外,工作组还动员墨脱的父母把孩子送去内地深造。“一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家里要么就是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要么就是统战的需要,选择一些头面人物。他们这些人当过官,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我们就说,将来要搞民族区域自治,孩子们在内地学成了,回来好把墨脱交给他们。”冀文正说。

工作组一共选了100多个孩子,还没有出发就受到了宗本暗地里的阻止。“扎巴顿珠背着工作组第一次叫走了8个孩子,第二次又叫走了6个,不许他们去内地学习。其他的孩子被送到咸阳的拉萨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之后,他又罚这些孩子的家长20个大洋、20天劳动。”这些孩子的厄运没有结束,西藏叛乱时期,最后一个宗本胁迫这些孩子所在的家族大约3000人去了印度占领区,骨肉分离。“他们在那边过得不好,印度不许他们住在边境地区,而是迁到了印占区跟印度接壤的地方,终身都没有回到西藏,后来个别家庭在尼泊尔见过面。林芝地区原来的纪委书记就是这批孩子之一,他父亲就死在印占区了。”冀文正说。

冀文正在墨脱还要通过统战人士了解印占区的情况。“当时我们在墨脱成立有半政权性质的办事处,宗本的打手白噶和原来宗政府的官员朱噶都在办事处工作,朱噶是科长,我是副科长,大家关系很好。白噶就讲过他原来带着人亲自到印占区的下珞瑜去收税的,白噶是珞巴族,下珞瑜住的大部分是珞巴族,他们很多互相都有亲戚。后来英国人就不许他们再去收税了。”冀文正说。

1959年墨脱办事处撤离了墨脱,再次进驻已经是3年之后。“1962年6月5日凌晨,军用电台接到加急电报,收到可靠消息印军将在6月10日侵占白马岗地区。命令我们务必在6月10前占领墨脱月儿东垭口。月儿东垭口是从麦克马洪线的更邦拉山到墨脱背崩的必经之路。”冀文正告诉记者,从驻地到月儿东垭口正常要走5天,他们接到命令当天就出发了,只用了3天时间就到达了垭口。“叛军把所有的桥都破坏了,我们有一个工兵连要砍大树架桥。6月份正是蚂蟥多的时候,腿上被咬得一个洞一个洞的,白衣服都变成红衣服了,血都能拿茶缸接。可是急行军太累了,宁可让蚂蟥咬也不想站起来管它。晚上也很艰苦,不能烧火,只能吃馒头喝冷水,连手电筒也不能打,全靠森林里捡的带磷火的腐烂木棍插在背包上照明。”冀文正说。

1962年10月20日,中国边防军进行自卫反击,冀文正同解放军158团在10月17日从驻地出发向麦克马洪线进军。“从驻地到麦克马洪线只有30多公里,可是我们攀爬了3天,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里一个人都没有,不是悬崖峭壁就是热带雨林,我们为了保密只能白天睡觉,晚上行军,还是用磷火照明,每天走十几公里。”冀文正告诉记者,10月20日凌晨,158团一连作为第一梯队冲在最前面,翻过更邦拉山垭口只有十几米就是印军的一个据点,机枪一响,印军一枪没放就开始逃跑。战斗打死了16名印军,抓了两个俘虏。“我们这边牺牲了8个人。打仗的时候两军只相距十几米远,地雷炸了也不能考虑那么多,只能往前冲。”冀文正说。

“人背人”的照片

冀文正在墨脱十几年,工作之余爱好珞巴、门巴的神秘文化,他是最早用照相机记录墨脱生活的中国人,其中奴隶背宗本扎巴顿珠的照片为他赢得了几个国际摄影奖。“我知道自己要到墨脱工作时候就想买一部照相机。我入藏的时候是部队的文化干事,每个月有5块银元,到了去墨脱时候已经攒了300个银元。可是相机要500块钱,我跟地委书记借了200块,买了一台德国的罗莱佛莱斯相机。又跟其他战友借了200块钱买胶卷、相纸、显影、定影药粉等。我只有5卷胶卷,照60张照片,所以每次拍照前我都很操心,光圈多少、速度多少都要想好久。”冀文正说。

冀文正拍珞巴族、门巴族的猎人、做家务的妇女、来往于波密和墨脱的保镖和珞巴族、门巴族在庄稼地里劳作这样普通百姓的题材,也想拍摄拉萨政府派驻到墨脱管理的宗本的生活。从拉萨政府打跑波密土王开始,一直到1959年,拉萨政府一共向墨脱派驻过10任宗本,每界任期3年到5年。宗本都是上层喇嘛,上任时遂带着管家一人、侍从一人,在当地物色“阿珠”数人,做保镖和收税、抓人。他还会在门巴族中挑选藏文好的人当文书,组成宗本政府。

“宗本走山路要背夫背着,我遇到过一次。他们一共8个人,3个带枪的保镖,门巴、珞巴背夫各两人。背人的工具是一块4指宽、2尺长的木板,两头有凹沟,用一条4指宽、1米长的藤编带拴在木板两头,宗本坐在木板上,双脚向后弯曲,胳膊放在背夫肩上,藤带套在背夫额头。每200米换一个人,如果是上山一前一后推拉,不到100米就要换一组人背。”冀文正告诉记者,他为了拍背宗本一共拍了18张照片,可是宗本扎巴顿珠不是低头遮脸就是仰面朝天,要么就是龇牙咧嘴或者捂住镜头。直到一次,他们爬山的时候,冀文正先躲在路边大石头旁边,才拍成功。

即便离开墨脱后,他还是寻找机会搜集门巴族和珞巴族的民间传说、歌谣和风俗习惯。1988年7月,刚刚离休的冀文正就翻喜马拉雅山回到墨脱,待了4个月,搜集了大量的故事、歌谣和谚语,他把这些故事、歌谣和谚语用藏文记下,再翻译成汉语,一共出了3本书。1991年9月,他有一次到墨脱待了两个月,探访了14个村庄,搜集了门巴族传说中的机智人物江安的故事14个。“那一次去我发现门巴族和珞巴族的文化消失得太快了。我年轻时候见到的男女情歌对唱、篝火跳舞已经没有了,也没有人再听老年人讲故事,所以脍炙人口的故事也失传了,比如珞巴族有个向往幸福的长篇故事《勒布爷爷》,没有一个人能从头讲到尾,个别老人只会讲部分情节。门巴族的神话故事《白蛇公主》我历时5天,找了5个当地的故事大王才把故事拼凑完整。”冀文正说。

除了到墨脱去,冀文正还把墨脱的门巴族、珞巴族唱歌、讲故事的能人请到拉萨去。“开山的时候我就发一封电报,请谁谁到拉萨住一个月,最多一次请3个人,多了我负担不起。我负责往返的路费、吃住费用,还给他们每天5块钱误工费。一般是前一天分配好内容,谁讲故事、谁讲风俗、谁唱歌,然后第二天上午录音,下午他们就在拉萨逛逛。一次邀请的费用得3000多块钱,我要攒4年钱才能请一次。为了这件事,我老太婆把水瓶都给扔了。”冀文正说。“我主要搜集的是情歌,门巴族、珞巴族是自由恋爱,特别重视情歌。他们因为口口相传,一首歌有不同的版本,相爱啊、分手啊、单恋啊各种感情。”

冀文正的搜集不是漫无目的,他读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看了许多日本柳田的书,也读钟敬文、张紫晨的著作,现在成了门巴族、珞巴族文化的专家。80岁高龄的他对两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信手拈来。“两个民族虽然在同一块土地上生活,可是丧葬制度不一样。门巴族先土葬一年,再挖出来火葬,然后再水葬。珞巴族实行的是树葬、岩葬和土葬。你们在门巴族、珞巴族家里还能看到生殖崇拜,他们叫‘卡让欣’。每年珞巴历的9月29日,他们都要举行一个仪式,把旧的卡让欣拔出,插上新的。保佑家人平安、人丁兴旺。”

如果不是去老干部局开会或者接受采访,冀文正的晚年生活就在整理他几十年搜集的资料中度过。他家有四间房子,妻子只占了一间,其余都是他的书、照片、日记和资料,他一共录了87盘歌谣、故事的磁带,搜集到原始资料500多万字,其中已经翻译成藏文和汉语21本书,他还有300多张五六十年代在墨脱生活时拍摄的老照片,成了逝去年代最好的影像见证。

越过麦克马洪线

“墨脱的工作很难展开,解放军1952年就翻过雪山了,可是1955年才到墨脱。墨脱当时的宗本叫阿旺群顿,他经常跟印度来往,受西方影响对解放军反感。经常会说:你们中国穷,你们不能打仗。他任期满了换扎巴顿珠来当宗本还好一些,起码表面上很配合解放军的工作,没有正面冲突。”冀文正说。除了像在卡布村一样发放无息农业贷款,交给农民科学种田之外,工作组还动员墨脱的父母把孩子送去内地深造。“一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家里要么就是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要么就是统战的需要,选择一些头面人物。他们这些人当过官,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我们就说,将来要搞民族区域自治,孩子们在内地学成了,回来好把墨脱交给他们。”冀文正说。

工作组一共选了100多个孩子,还没有出发就受到了宗本暗地里的阻止。“扎巴顿珠背着工作组第一次叫走了8个孩子,第二次又叫走了6个,不许他们去内地学习。其他的孩子被送到咸阳的拉萨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之后,他又罚这些孩子的家长20个大洋、20天劳动。”这些孩子的厄运没有结束,西藏叛乱时期,最后一个宗本胁迫这些孩子所在的家族大约3000人去了印度占领区,骨肉分离。“他们在那边过得不好,印度不许他们住在边境地区,而是迁到了印占区跟印度接壤的地方,终身都没有回到西藏,后来个别家庭在尼泊尔见过面。林芝地区原来的纪委书记就是这批孩子之一,他父亲就死在印占区了。”冀文正说。


冀文正拍摄的背人照片。当年,墨脱的宗本出行由门巴、珞巴的背夫背着,每隔不远就要换一组背夫

冀文正在墨脱还要通过统战人士了解印占区的情况。“当时我们在墨脱成立有半政权性质的办事处,宗本的打手白噶和原来宗政府的官员朱噶都在办事处工作,朱噶是科长,我是副科长,大家关系很好。白噶就讲过他原来带着人亲自到印占区的下珞瑜去收税的,白噶是珞巴族,下珞瑜住的大部分是珞巴族,他们很多互相都有亲戚。后来英国人就不许他们再去收税了。”冀文正说。

1959年墨脱办事处撤离了墨脱,再次进驻已经是3年之后。“1962年6月5日凌晨,军用电台接到加急电报,收到可靠消息印军将在6月10日侵占白马岗地区。命令我们务必在6月10前占领墨脱月儿东垭口。月儿东垭口是从麦克马洪线的更邦拉山到墨脱背崩的必经之路。”冀文正告诉记者,从驻地到月儿东垭口正常要走5天,他们接到命令当天就出发了,只用了3天时间就到达了垭口。“叛军把所有的桥都破坏了,我们有一个工兵连要砍大树架桥。6月份正是蚂蟥多的时候,腿上被咬得一个洞一个洞的,白衣服都变成红衣服了,血都能拿茶缸接。可是急行军太累了,宁可让蚂蟥咬也不想站起来管它。晚上也很艰苦,不能烧火,只能吃馒头喝冷水,连手电筒也不能打,全靠森林里捡的带磷火的腐烂木棍插在背包上照明。”冀文正说。

1962年10月20日,中国边防军进行自卫反击,冀文正同解放军158团在10月17日从驻地出发向麦克马洪线进军。“从驻地到麦克马洪线只有30多公里,可是我们攀爬了3天,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里一个人都没有,不是悬崖峭壁就是热带雨林,我们为了保密只能白天睡觉,晚上行军,还是用磷火照明,每天走十几公里。”冀文正告诉记者,10月20日凌晨,158团一连作为第一梯队冲在最前面,翻过更邦拉山垭口只有十几米就是印军的一个据点,机枪一响,印军一枪没放就开始逃跑。战斗打死了16名印军,抓了两个俘虏。“我们这边牺牲了8个人。打仗的时候两军只相距十几米远,地雷炸了也不能考虑那么多,只能往前冲。”冀文正说。

“人背人”的照片

冀文正在墨脱十几年,工作之余爱好珞巴、门巴的神秘文化,他是最早用照相机记录墨脱生活的中国人,其中奴隶背宗本扎巴顿珠的照片为他赢得了几个国际摄影奖。“我知道自己要到墨脱工作时候就想买一部照相机。我入藏的时候是部队的文化干事,每个月有5块银元,到了去墨脱时候已经攒了300个银元。可是相机要500块钱,我跟地委书记借了200块,买了一台德国的罗莱佛莱斯相机。又跟其他战友借了200块钱买胶卷、相纸、显影、定影药粉等。我只有5卷胶卷,照60张照片,所以每次拍照前我都很操心,光圈多少、速度多少都要想好久。”冀文正说。

冀文正拍珞巴族、门巴族的猎人、做家务的妇女、来往于波密和墨脱的保镖和珞巴族、门巴族在庄稼地里劳作这样普通百姓的题材,也想拍摄拉萨政府派驻到墨脱管理的宗本的生活。从拉萨政府打跑波密土王开始,一直到1959年,拉萨政府一共向墨脱派驻过10任宗本,每界任期3年到5年。宗本都是上层喇嘛,上任时遂带着管家一人、侍从一人,在当地物色“阿珠”数人,做保镖和收税、抓人。他还会在门巴族中挑选藏文好的人当文书,组成宗本政府。


门巴族架设的独具特色的藤网桥

“宗本走山路要背夫背着,我遇到过一次。他们一共8个人,3个带枪的保镖,门巴、珞巴背夫各两人。背人的工具是一块4指宽、2尺长的木板,两头有凹沟,用一条4指宽、1米长的藤编带拴在木板两头,宗本坐在木板上,双脚向后弯曲,胳膊放在背夫肩上,藤带套在背夫额头。每200米换一个人,如果是上山一前一后推拉,不到100米就要换一组人背。”冀文正告诉记者,他为了拍背宗本一共拍了18张照片,可是宗本扎巴顿珠不是低头遮脸就是仰面朝天,要么就是龇牙咧嘴或者捂住镜头。直到一次,他们爬山的时候,冀文正先躲在路边大石头旁边,才拍成功。

即便离开墨脱后,他还是寻找机会搜集门巴族和珞巴族的民间传说、歌谣和风俗习惯。

1988年7月,刚刚离休的冀文正就翻喜马拉雅山回到墨脱,待了4个月,搜集了大量的故事、歌谣和谚语,他把这些故事、歌谣和谚语用藏文记下,再翻译成汉语,一共出了3本书。1991年9月,他有一次到墨脱待了两个月,探访了14个村庄,搜集了门巴族传说中的机智人物江安的故事14个。“那一次去我发现门巴族和珞巴族的文化消失得太快了。我年轻时候见到的男女情歌对唱、篝火跳舞已经没有了,也没有人再听老年人讲故事,所以脍炙人口的故事也失传了,比如珞巴族有个向往幸福的长篇故事《勒布爷爷》,没有一个人能从头讲到尾,个别老人只会讲部分情节。门巴族的神话故事《白蛇公主》我历时5天,找了5个当地的故事大王才把故事拼凑完整。”冀文正说。

除了到墨脱去,冀文正还把墨脱的门巴族、珞巴族唱歌、讲故事的能人请到拉萨去。“开山的时候我就发一封电报,请谁谁到拉萨住一个月,最多一次请3个人,多了我负担不起。我负责往返的路费、吃住费用,还给他们每天5块钱误工费。一般是前一天分配好内容,谁讲故事、谁讲风俗、谁唱歌,然后第二天上午录音,下午他们就在拉萨逛逛。一次邀请的费用得3000多块钱,我要攒4年钱才能请一次。为了这件事,我老太婆把水瓶都给扔了。”冀文正说。“我主要搜集的是情歌,门巴族、珞巴族是自由恋爱,特别重视情歌。他们因为口口相传,一首歌有不同的版本,相爱啊、分手啊、单恋啊各种感情。”

冀文正的搜集不是漫无目的,他读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看了许多日本柳田的书,也读钟敬文、张紫晨的著作,现在成了门巴族、珞巴族文化的专家。80岁高龄的他对两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信手拈来。“两个民族虽然在同一块土地上生活,可是丧葬制度不一样。门巴族先土葬一年,再挖出来火葬,然后再水葬。珞巴族实行的是树葬、岩葬和土葬。你们在门巴族、珞巴族家里还能看到生殖崇拜,他们叫‘卡让欣’。每年珞巴历的9月29日,他们都要举行一个仪式,把旧的卡让欣拔出,插上新的。保佑家人平安、人丁兴旺。”

如果不是去老干部局开会或者接受采访,冀文正的晚年生活就在整理他几十年搜集的资料中度过。他家有四间房子,妻子只占了一间,其余都是他的书、照片、日记和资料,他一共录了87盘歌谣、故事的磁带,搜集到原始资料500多万字,其中已经翻译成藏文和汉语21本书,他还有300多张五六十年代在墨脱生活时拍摄的老照片,成了逝去年代最好的影像见证。

(责编: 李元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