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第一座藏族蜡像馆 坐落在天空之城——理塘

孙健 发布时间:2019-05-09 09:00: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洁白的仙鹤啊,

  请把你的翅膀借给我;

  我不会飞到遥远的地方,

  我到理塘转一转就回来。”

  仓央嘉措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广为流传。理塘,也因此成为众多人想去“转一转”的地方。理塘,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近年来,这里的旅游事业蒸蒸日上。近日,为了向众人展示原汁原味的理塘文化和民俗,世界上第一座藏族蜡像馆,落成在天空之城——理塘。


图为康巴人博物馆即蜡像馆外景。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讲述文化”,这是设计师五之的设计初衷。“我希望能有这样一个展览馆,让大家了解真正的当地传统文化。祖辈是如何生活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样的,很多年轻人都不甚了解,这也是一种缺失和遗憾。如何用外地人理解的方式阐述本地文化?我认为用蜡像来还原,是很不错的方式。”在现代化城市长大的五之,对于传统文化总是情有独钟。


图为馆内的挤奶场景。

  为了寻找原汁原味的本地传统文化,设计师五之和监制杜冬及其他工作人员煞费苦心。“我们请来当地的老人,包括司机、裁缝、泥瓦匠等,还有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为我们讲解、还原传统文化。”

  修建过程趣事多

  蜡像馆的修建资金来源于理塘县的旅游发展资金,除了聘请旅游发展公司规划设计外,在修建过程中,理塘当地群众和手艺人也成了“师傅”。“蜡像馆内展出的涉及本地相关的手工艺,比如屋顶防雨技术、屋面处理、木柱支撑、狗窝搭建等环节,我们都是邀请本地的手工艺人,按照传统工艺为我们一边讲解一边操作。我们再记录下来。”用杜冬的话来说,“当地的藏族群众太给力了,有了他们的帮助,蜡像馆的修建非常顺利。”


图为馆内的打茶场景。

  为了真实还原、尊重传统,很多细小的环节,规划设计人员也不肯放过。“有一次需要修一个土灶,我们按照传统的工艺,上山到特定位置取土、和泥、打实。但是后来发现,关于修土灶的方法,说法不一,大家拆拆盖盖好多次,还是觉得不够权威。最后,找到一位老人家,指导着我们,才把土灶盖好。”

  蜡像馆修建过程中,也发生了不少趣事。“从内地定制的蜡像第一次运进理塘时,很多当地群众‘吓坏了’。 因为很多老乡没有见过蜡像,感觉很害怕。因为蜡像太逼真了,有的老乡还以为我们把病人抬回来了呢!”这些趣事,对于杜冬和其他工作人员来说,成了高原缺氧环境中的“调味料”。


图为馆内的婚俗场景。

  微博物馆还原传统文化

  蜡像馆内主要展示了理塘百姓原来生产生活的场景,比如挤奶、织牦牛毡子、打茶等。因为理塘是原来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一站,所以馆内还展示了一系列商贸交易场景。目前,蜡像馆已经落成,当地老人们纷纷前来观看,以怀念过去的日子。蜡像馆邀请了一些老人为年轻人讲解传统文化,年轻人了解后也会主动宣传。


图为馆内的商贸场景,康巴人的袖内交易。

  “首先对理塘本地的青少年和年轻人是一种教育。让他们去了解祖辈的生活方式,经过培训,他们就成为宣传志愿者。再者,通过场景还原,外来游客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相对客观准确的了解当地文化,这是一个比较吸引人的地方。”杜冬说。

  据了解,蜡像馆是理塘微博物馆群的第一座。“因为理塘的海拔比较高,而且当地房屋建筑面积较小,修建大型博物馆很难实现。所以,我们就想化整为零,通过修建多座不同主题的微型博物馆群,集体反映当地的文化、民俗。”目前,除了已经落成的蜡像馆,还有石刻、纺织、黑陶等馆也将相继完工。(中国西藏网 记者/孙健 图片由降姆提供)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