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大山驻村见闻】吉村与拉姆

唐大山 发布时间:2020-07-28 08:50: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记者唐大山来到金沙江畔的藏东朱巴龙乡驻村。爱好文学的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何感悟,《大山驻村见闻》将给你展示一幅幅康巴大地的发展变化图景,描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这一带,叫吉村的男子数不胜数,叫拉姆的女子比比皆是。从金沙江大桥通往自林贡村的这面山坡上,如果问吉村和拉姆住在哪,有人会手指山腰上的两处暗红色民房告诉你,北边的那家就是。

  我见到吉村和拉姆是在上山途中。很远听到侧上方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走到跟前看清楚了,是一对夫妻的合作项目。这对夫妻就是住在下面不远处的吉村与拉姆。


图为吉村和拉姆在工作 摄影:唐大山

  拉姆蹲在水泥地上,双手紧握钢钎。吉村抡起锤子,对着钢钎有节奏地砸着。随着钢钎的抖动,被撬起的碎水泥向路旁飞去。不远处的三轮车旁,一个小姑娘背着一个娃娃走来走去。

  在劳动间隙,我们聊起来。

  大山:“看样子,你们打算凿出凹槽,埋什么?”

  吉村:“埋橡胶水管。我们的水不够用。”

  拉姆:“生活用水够用。浇玉米、土豆就不够了。这里山上滋润山下旱,几辈子都这样。”

  大山:“金沙江两岸都是这种情形,叫高山峡谷干热气候。水汽往上跑,山顶长大树。下面就两户人家,和山上是一个村,商量好引些水来。”


图为吉村和拉姆在工作间隙休息 摄影:唐大山

  吉村:“我们和山上是一个乡,不是一个村。我属竹巴笼村,上面是自林贡村,都是四川竹巴笼乡的。他们去巴塘,从我家门前经过,都认识。前天,我在门口见到自林贡村支书益西扎西,一说,他答应了。他人挺好,说扯根管子,随便用。”

  大山:“大娃背着小娃,都是你俩的娃。小姑娘,这边耍,我们说说话。你叫什么名字?哦,扎西拥西,很好记的名字。”

  拉姆:“她在竹巴笼乡小学读四年级。”

  大山:“前些日子我住在乡政府,后面是你的学校。你见过我吗?”

  拉姆:“她在四川的竹巴笼上学。你说的是西藏的朱巴龙。村委会是桥头的新房子,对吧?”

  大山:“你们相互说到这两个地名,从来不在前面加四川或者西藏,双方都知道指的是哪边的地方。”

  吉村:“听老人说,我们本来为一个大村子,现在属于两个省,两边都有亲戚。”

  大山:“共有两个孩子?”

  拉姆:“扎西拥西有个姐姐,在巴塘读七年级。端午节学校放假,在下面看书呢。”

  大山:“看扎西拥西的样子,她和姐姐成绩都好。”

  吉村:“是的。我给两个上学的娃说,看形势,只要好好学,都能考上大学。社会发展这么快,我这样的人是文盲。只上到小学二年级,过了这么多年,早忘完了。以前住在这里,很少见到外面的人,感觉不到。现在去巴塘办个事,知道不认字多么难。”

  拉姆:“有了与我们有关的政策,乡干部要一句句地解释。其实,都在一张纸上,要是认字,一看就懂。现在好多了,乡里发的有字的东西,两个上学的娃都能说明白。”

  为了不影响他们干活,我挥手告别。

  后面传来拉姆的声音:“等葡萄熟了,我去江对岸新房子卖葡萄。我家的葡萄没打药,甜得很。”

  我满口答应在新房子等她。

  水管子扯下山,她家的葡萄树也能喝个饱,未来之梦很快实现。(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唐大山)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搬出来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17年前,由于原居住场所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这方水土养不活这方人。[详细]
  • 今年以来,西藏这几件民生事值得关注

    作为仅有一例病例且在2月已经治愈出院的长期低风险地区,西藏在绷紧防疫这根弦的同时,各项工作也在有序稳定开展。今年以来,西藏在民生领域有这几项成果值得关注。[详细]
  • 大力弘扬企业家的爱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家爱国有多种实现形式,但首先是办好一流企业,带领企业奋力拼搏、力争一流,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