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课本里的钢铁“天路”带我们上西藏

发布时间:2022-06-24 09:40: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我最近惊喜获悉,国家计划在今年6月下旬对青藏铁路格拉段进行电气化改造,总工期三年,项目估算总投资148.4亿元,其中西藏段72.06亿元。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有关千里风雪青藏线的故事。

  2015年金秋的一个清晨,我所乘坐的“天路”列车风驰电掣般地在运行。窗外,如大海一样望不到边的错那湖在眼前不断地向前延伸、延伸、再延伸。北京至拉萨的火车在翻越了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车站后,正在通过铁路边长达几十公里的蔚蓝色“圣湖”。许多旅客拿出手机、照相机兴奋地拍摄着,生怕错过每一个美景。


这是乘坐北京至拉萨列车的藏族旅客,在京藏列车上载歌载舞活动筋骨(唐召明2014年5月28日摄)

  此情此景,让我联想起语文课本中的描述:“随着一声令下,阵阵爆破声响彻雪域高原,风火山隧道开凿了。一条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这条长长的“铁龙”就是青藏铁路。2006年7月1日,横贯青藏高原的青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它犹如一条巨龙,穿崇山峻岭,越草原戈壁,过盐湖沼泽,奔腾在茫茫的“世界屋脊”上。人们惊叹地称它为“天路”。正如作词家屈塬笔下深情的歌词所写:“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天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1300多年前,吐蕃王朝领袖松赞干布统一雪域高原后,急需吸收先进文化和技术。松赞干布多次派专使向唐朝求婚,最后获得成功。

  “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文成公主进藏》,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这是拉萨大昭寺墙壁所绘的唐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携带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一路远行的壁画(唐召明1998年摄)

  当文成公主一行的车轮碾过青藏高原这片苍茫的冰冻大地之后,长长的车辙印从此再也没有消失。从当年的羊肠小道到青藏公路及至青藏铁路的建成,西藏已不再遥远。文成公主当年从长安到拉萨需要走两年的漫长路程,如今仅需两天就可抵达。乘火车到西藏,实现了数代中国人的梦想,使游藏北、逛拉萨、看藏戏、登珠峰、观大峡谷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


这是京藏列车在通过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车站(唐召明2010年7月7日摄)

  “唐古拉,伸手把天抓!”自古以来唐古拉就是一道天险。当年除和平解放西藏的部队外,还没有任何大规模的队伍从这里通过。它严重地影响了西藏与其他各省份的联系与交流。

  1985年8月,青藏公路改建工程全部竣工。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柏油公路,也是目前通往西藏里程最短、路况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青藏铁路通车前,西藏的绝大部分物资都通过这条柏油公路来运输。

  斗转星移。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青藏高原的交通设施由公路发展到了铁路。通过青藏铁路这条钢铁大动脉,西藏人民急需的各种生产、生活资料,可以源源不断地运来;高原丰富的物产,也可发往其他省市。久居高原的藏族同胞乘火车,经过4064公里的路程、41小时就可抵达首都北京。

  

  这是北京至拉萨的京藏列车在通过唐古拉山区段时,北京铁路客运段京藏车队第十四组厨师长邱海灵(左)在京藏列车上边吸氧、边切菜(唐召明2014年12月21日摄)

  我在北京铁路客运段京藏列车第二组的餐车里看到,列车在通过唐古拉山区段时,餐车正在为旅客提供炒菜服务。我采访的厨师长孙冠军告诉我,京藏列车自开通运营以来,除了像西红柿炒鸡蛋因高原沸点低而无法炒成片外,其他三四十种可口饭菜都能在列车运行中的高海拔地段完成。

  长长的列车在翻越了青海、西藏的天然分界线唐古拉山后,即进入西藏境内的那曲地区(现那曲市)安多县。


这是京藏列车在通过错那湖时,旅客们纷纷用手机拍摄美景(唐召明2012年8月12日摄)

  离开安多县不远,就是蔚蓝色的错那湖。它在青藏铁路沿线,是一个离铁路最近的湖泊。当初修建铁路时,建设者为了不破坏它,施工时小心翼翼,连一点污水都没有排进湖里,确保了错那湖的原生态。今天的错那湖波光粼粼,就像一面镜子镶嵌在藏北草原,让人无不心醉。

  那曲地区在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的怀抱之中。它有43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草原,为世界上海拔最高、我国面积最大的地区级城市。

  那曲,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也是一片具有丰厚文化积淀的沃土。这里广袤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牦牛和羊群。


这是藏北首府那曲镇清晨的繁忙新街道(唐召明2021年9月15日摄)

  那曲镇是藏北首府所在地。每年8月,这里都要举办盛大的传统赛马活动。届时,各县都要在县里比赛的基础上,组织最优秀的赛马和选手汇聚那曲镇参加多个项目的比赛。

  在那曲火车站脚下,是总投资达14.54亿元的世界海拔最高、西藏最大的物流中心。这里的蓝顶白墙的六座大型仓储中心气势宏大,巨大的龙门吊正在装卸一车车从各省市而来的各种物资,一派繁忙景象。


这是几位旅客正在那曲站准备乘车(唐召明2010年7月30日摄)

  忆往昔,1954年10月11日青藏公路修到那曲镇,结束了那曲无公路的历史。而当时这里只是一座围绕孝登寺形成的自然村落,几十间土坯房和零零散散的帐篷分布在寺院周围,人口不足千人,城区面积不足0.5平方公里,没有任何一座具有现代意义的建筑物。

  因为青藏公路的通车,把这片古代的土地带入了现代文明,西藏80%以上的物资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拉萨。


这是青藏铁路与青藏公路同向而行在藏北高原(唐召明2008年4月4日摄)

  2006年7月1日,火车开进那曲,使这个交通重镇更是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那曲镇城镇建设规模已达10余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达12万人,高峰期流动人口高达30万。

  列车顺着藏北草原南行,不久就到了当雄县。从行政区划上来讲,这里算是进到拉萨市的地界了。该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纳木错湖畔。

  当雄县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除了适合牧业生产外,境内的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主峰等更是有着无数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

  纳木错,藏语意为“天湖”或“天池”。它距离青藏铁路当雄站约有30公里。该湖地跨拉萨当雄县和那曲班戈县。最早设计的青藏铁路线路要从纳木错边上穿过,但为了不破坏其美轮美奂的自然美景,最终改了道。

  纳木错海拔4718米,湖面面积194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它的东南部是直插云霄、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北侧依偎着和缓连绵的丘陵,广阔的草原绕湖四周,湖面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熠熠生辉。

  湛蓝的天、碧蓝的湖、白雪、绿草、黑色牛毛帐篷及五颜六色的山花,交相辉映,组成一幅大自然美丽、动人的画卷。

  纳木错周围水草丰美,是优良的天然牧场。湖面飞禽嬉戏,湖中岛屿众多,形态各异。湖东面有一座石灰岩构成的半岛,藏语称“扎西多岛”,岛上怪石林立,奇洞密布。

  念青唐古拉山,藏语意为“灵应草原神”,由此可见人们对它的祈望和崇敬。1990年北京亚运圣火就取之于它的山下。念青唐古拉山脉矗立在当雄草原,四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为西北—东南走向排列。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屹立在一道派生的山脉上,海拔7162米,地处念青唐古拉山西段中部最为突兀的高峰集中区。

  绿色的“天路”列车就像是一条充满生机的长龙,在花红草绿的原野上一路飞驰,转眼就到了羊八井。

  羊八井是我国目前已探明的最大高温地热湿蒸汽田,面积约有17平方公里。这里温泉、热泉、沸泉等星罗棋布,终年从地下向上翻涌着炽热的泉水,方圆40公里被温泉散发的一股股蒸腾的雾气所包围。从列车车窗望去,云蒸霞蔚,连天连地,是千里风雪青藏线上最为温暖湿润的地方。


这是已建成的中国最大的羊八井地热电站(唐召明1991年摄)

  从1974年开始,国家把羊八井地热开发作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地热资源开始被开发利用。1975年,西藏第三地质大队用岩心钻打出了我国第一口湿蒸汽井,第二年我国大陆上第一台兆瓦级地热发电机组在这里成功发电,开创了世界中温浅层热储资源发电的先例,并且进入了工业性发电阶段。现在的羊八井地热电厂,已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试验基地,也是当今世界唯一利用中温浅层热储资源进行工业性发电的电厂。

  过了羊八井,青藏铁路线辽阔的视野顿然不在,列车像是一头扎进了一个石袋子,这就是著名的羊八井峡谷。峡谷两侧山势险峻,谷底河流湍急。

  随着列车先进到青藏铁路线最长的隧道里运行,出了隧道后,这个石袋子缓缓张开了它的喇叭口。同时,另一种景象也出现在人们的眼里——农田、村舍和树木。此时海拔高度已从藏北高原的4000多米下降到了3000多米。

  当这个石袋子被彻底敞开,就来到了美丽的拉萨河谷。拉萨市区地处海拔3650米的河谷冲积平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


这是由拉萨开往北京的京藏列车正在通过拉萨河特大桥(唐召明2010年07月7日摄)  

  当列车驶向象征飘飞的哈达——拉萨河上的柳梧大桥时,壮美的千年古城拉萨和高耸的布达拉宫映入眼帘。人们无不为之欢呼!因为这条钢铁“天路”的开通,使得“世界屋脊”的拉萨不再遥远,唐蕃古道变成了神奇、圣洁、美妙的观光之旅。(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