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宣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建设文明家庭、实施科学家教、传承优良家风为重点,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当前,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交融交锋,青年价值观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因此,系统探究中华优秀家风文化涵养青年价值观的实践路径,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使中华优秀家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筑牢家庭根基,强化价值引领源头作用
青年一代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其价值观念是否端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中华优秀家风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青年价值观形成的首要场域。因此,要将家庭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优良家风成为滋养青年心灵的丰厚土壤。一是夯实家庭育人阵地。中华优秀家风文化与青年价值观教育之间存在着逻辑关联性。一方面,优秀家风文化所倡导的爱国敬业、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明礼知耻、正直善良、克己奉公等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共同构筑了青年成长成才所需的精神底色。另一方面,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鲜明的可塑性特征。优秀家风文化能够融入青年的日常实践,于无形中浸润心灵、引导思想、规范行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日常家教、家训、家规之中,建设积极向上、平等和睦的家庭环境,引导家庭成员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并以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的点滴熏陶,使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压实言传身教责任。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行为举止对青年具有示范效应。对此,家长应增强责任意识,注重以身作则,深刻认识到自身在青年价值观塑造中的关键作用,加强自身修养,严于律己、作出表率,自觉承担起教育引导后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责任,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子女。三是创新家风传承载体。深入挖掘传统家规家训中与当代社会相契合、与青年特点相适应的思想精华,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拓展传播渠道,创作一批反映优良家风的文艺作品、影视节目、网络文化产品,利用新媒体平台讲好家风故事。组织开展“最美家庭”评选等主题活动,使家庭成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领悟和践行优良家风。
拓展教育阵地,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程
学校是开展青年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应将中华优秀家风文化创造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学段、各环节,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青年在成长成才的“拔节孕穗期”持续接受中华优秀家风文化的滋养。一是融入课程教材,系统构建教学内容。组织编写适合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的家风文化读本,优化课程设置,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语文等课程中设置家风文化教学模块。同时,将学习家风文化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理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与认识国情世情相结合,推动融会贯通。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增强价值内化效果。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数字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开发在线课程。设置相关课题项目,强化家风文化理论研究与青年价值观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持续提升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教学模式的科学性。三是涵育校园文化,营造浓厚浸润氛围。利用校园宣传栏、文化墙、校史馆等物理空间,打造环境载体,展示家风文化相关内容,定期组织开展以家风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此外,学校还应将家风文化建设纳入育人体系,使文化涵养常态长效。
凝聚社会合力,营造崇德向善浓厚氛围
社会是青年价值观养成的实践大课堂。因此,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青年价值观涵养的良好生态和深厚氛围。一是强化舆论引导,传播时代强音。把握正确导向,组织各级各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持续深入宣传优秀家风文化的重要意义、时代内涵和先进典型。丰富宣传载体,创新话语表达方式,统筹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及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打造立体化传播矩阵,以网言网语和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家风故事。二是搭建实践平台,促进知行合一。依托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设一批家风家教实践教育基地,并设计实践项目,引导青年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家风文化的理解。健全激励机制,选树践行优良家风的青年典型,树立可学可做的榜样,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青年。三是健全支持体系,构筑长效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将家风文化建设、青年价值观培育等相关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公益机构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捐赠、设立基金、项目合作等方式,参与家风文化研究与推广,形成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