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汶川地震十周年 > 媒体聚焦

从危难到新生 从悲壮到豪迈

刘秋凤 罗田怡 发布时间:2018-05-11 15:45:00 华西都市报

5月9日,《“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成就展》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一号馆开展。四川日报 郝飞 摄


救援直升机等救灾设备亮相展览。雷远东 摄


各对口援建工作指挥部的牌匾。雷远东 摄

从2008年到2018年,时间飞逝,仿佛弹指一挥间。十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自然灾害。十年后,四川创造了世界灾后重建史上的中国奇迹。这个奇迹的动力不仅来自于四川,还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全国力量。

5月10日,记者来到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一号馆,由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共同主办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成就展》正在展出。本次成就展以“感恩奋进、砥砺前行”为主题,展览分为崛起的力量、奋斗的足迹、美好新家园三大部分,在面积6600平方米的展馆内,展出了300余张图片以及130余件(套)实物。本次展览将免费开放至5月17日。

从灾难到进步,从悲壮到豪迈……从这里,能看到灾区的变化,更能感受到变化背后的不屈精神。

看点1:救援

多图视频回顾救灾过程

走入展厅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0年奋进大事记”。震后30分钟,汶川当地驻军和武警部队就地展开救援;震后1小时,国务院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震后27天,《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公布;震后两年,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项目完工25270个……沿着这些关键时间点,能清晰感受到十年时间脉络上的余温。

在展厅的第一大部分,“崛起的力量”几个大字旁边是几幅地震大图,图中有山体崩塌,旧城疮痍满地,有人在奔跑、有人在哭泣,将参观者的记忆带回了十年前地震发生的那一刻。

展厅的中间,有一幅“5·12”汶川特大地震破坏范围示意图,默默地告诉世人,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委:在印度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与推挤作用下,青藏高原内部相关地壳块体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2008年5月12日发生突然的逆冲兼走滑型破裂,形成了汶川8.0级特大地震。

展览运用了多图、视频等方式,展现了各路大军抢险救灾的过程。现场一张照片让记者很震撼,机翼的旁边,白茫茫的云朵上,几个孤零零的人影。解放军空降兵15名勇士从近5000米高空伞降“孤岛”茂县,及时传回了灾情信息,创造了我军在无地面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情况下的高空跳伞纪录。

看点2:重建

大批实物见证兄弟情深

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四川深切体会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兄弟情深。

在“奋斗的足迹”部分,有一批来自位于北川的“5·12”特大地震纪念馆的展品。现场的一名讲解员指着几排头盔、一个沙盘、一排前线指挥部的牌子告诉记者:“这些都来自北川。”

记者看到,这些头盔有着不同颜色,有些头盔已经破损了。一旁,18块指挥部的牌子有序排列。“这些头盔都是援建者的头盔,这些指挥牌只是省级层面的,我们纪念馆还保存有更多指挥牌。”讲解员转身又指着另一边告诉记者:“这是北川的第一栋商品房沙盘。”

2008年6月5日,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建立了对口支援机制。山东、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河北、辽宁、河南、福建、山西、湖南、吉林、安徽、江西、湖北、重庆、黑龙江等18个省(市),对口支援18个重灾县(市、区)。全国18个对口援建省(市)组织起超过30万人的援建大军,共实施3668个对口援建项目,投入对口支援资金784亿元。

还有一组照片将灾区老百姓对援建者的感恩表现得淋漓尽致。讲解员告诉记者,这里有18组照片,每组有2张照片。一张照片是援建建筑完工的样子,另一张照片是援建者离开时,当地老百姓对他们的感谢。

看点3:发展

中国救援能力极大提高

灾后重建之路,即是恢复之路,更是发展之路。

用产业发展助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记者在现场看到,智能机器人、电动汽车充电桩、北斗导航手表、3D打印机、健康盒子、VR设备等一系列的高科技展品。四川始终致力于将灾后重建与治蜀兴川创新实践紧密结合,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速布局,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

除了高科技产品,现场还展出了很多的农产品。例如有黑水中蜂蜜、红原牦牛奶粉、花椒、九寨藏香猪、野生羊肚菌、红心猕猴桃、土鸡蛋等。通过农业产业扶贫,灾区贫困县由18个减少到13个,贫困人口由99.9万人减少到22.32万人。

此外,在汶川地震之后,四川的地震救援能力得到大大提高。现场,救援直升机、应急通讯车、智能检测预警系统、应急水环境多功能无人机、红外生命搜索系统等设备也被搬到了展馆。中国国际医疗队也在今年5月筹建并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认证,成为全球第一支最高级别的非军方国际应急医疗队。这也是灾区发展振兴的成就之一。

据悉,以创新发展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灾区实现发展振兴和全面跨越,治蜀兴川事业迈上新台阶,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跃升至全国第6位,2017年达到36980亿元。

封面新闻登上灾区发展振兴成就展

10集短视频展现“5·12”最美面孔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成就展》——“最美面孔‘5·12’新闻人物今昔”展示部分,由封面新闻拍摄并精心制作的十个人物短视频正在播出。他们之中,有被困80小时后被救出的“可乐男孩”薛枭,也有抚养672个孩子长大成人的“安康爸爸”胡源忠,还有卖出自己居住40多年房子捐款灾区的香港老太太施建治……

一个人物,串联起一段感人的地震故事;一段故事,引发了众人的情感共鸣。

十年前,当香港的施建治老太太在家中看到电视上的地震画面时,时年80多岁的她不禁潸然泪下,当下做出了卖房决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便将卖房所得的200多万元悉数捐赠给彭州市新兴镇,在当地修建了“助炎幼儿园”。

十年过去了,幼儿园的孩子送走了一批又一批,而老太太的音容笑貌却永久驻留当地。从香江到四川,绵延千里割不断的是同胞之义。这位普通的香港老太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的真谛。如今,老人与世长辞,再访一次彭州的愿望已不能实现,但园内孩子的欢声笑语是对老人最好的告慰。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