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时代 新担当 新作为 > 聚焦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老区发展打造新引擎,石楼要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李清伟 郝宏 发布时间:2018-09-15 18:24:00来源: 山西新闻网

沁园春广场、东征路、延安路……身处石楼县城,类似这样的红色地名,总能出其不意进入你的视线。一个地方的街道名称,总是在不露声色地传递着一座城市的气质和性格,记录着城市的历史,承载着共同的记忆。

如何了解石楼这座黄土高原沟壑峡谷中的小山城?这是一条提供给外人的线索,也是本地人找到自身坐标的一种方式。总人口11.9万的石楼,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越是贫困,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越要注重转变增长方式,越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县委书记油晓峰认为。旅游业是朝阳产业,产业链长,带动性强,因此被确定为石楼新兴的主导产业。

而红色文化,无疑是石楼旅游最为亮眼的部分。

  挖掘历史资源 彰显红色文化吸引力

红色旅游资源蕴涵着灿烂的红色文化,沉淀着无数先辈的革命故事。石楼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红军东征的历史和毛泽东主席《沁园春⋅雪》的创作地为石楼留下了永久的红色记忆。1936年红军东征,石楼是首战地,毛泽东主席曾三次率部转战于此,在石楼的7个村庄战斗和生活过19天,指挥了关上和蓬门战役,召开了东征期间规格最高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晋西会议,在石楼写下了气贯长虹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

石楼县文物旅游局局长曹哲源对这一切如数家珍,挖掘梳理石楼县的红色资源,是他近年来一直坚持做的事情。他愿意向每一个感兴趣的人,毫无保留交流谈论这些话题。

为什么说毛泽东在石楼写下了他一生当中最为快意的神来之作《沁园春⋅雪》?曹哲源会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征纪实》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向毛泽东学习》两本著作中,寻找直接证据,也能从当时革命先辈的日记和回忆中,找到旁证。为什么说“统一战线”的各项方针是在石楼制定的?曹哲源介绍,我党在东征之前的重要会议上,提到了统一战线的问题,但没有形成明确的决议。只有晋西会议把统一战线作为会议的重要议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方针政策,并取得了极其明显的效果。而晋西会议主要在石楼境内召开,他认为,石楼是统一战线的圣地是无可非议的。

  打造三大精品 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

东征首战地、《沁园春⋅雪》创作地、统一战线决议地,这三者,在曹哲源看来,是石楼红色旅游文化的宝贵财富。他介绍,目前,这三个项目在旅游发展上并不在同一水平线,要想发挥效应,必须打造成精品项目,才能够繁荣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最为完善的红军东征纪念馆,座落于石楼县城东故乡村,是1996年落成并对外开放的一所反映中国工农红军东征抗日历程的专题纪念馆。纪念馆内存有大量详实珍贵的历史文物、照片、资料,全面、详实地记录了80年前红军东征上演的一幕幕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石楼对外展示的一个亮丽窗口。2016年12月,红军东征纪念馆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建馆10多年来,成功接待过社会各界参观者10余万人次。

《沁园春⋅雪》创作地位于石楼县城西20公里处的义牒镇留村。目前,县里对留村客栈进行了全面恢复,并对毛泽东居住过的正面中间窑洞及东西两孔窑洞进行了陈设。按照县里的规划,要以此为基础,建设一个科学的沁园春文化园,内容包括大型碑林、东征史话、实景展示等。目前沁园春文化园项目已经征地18亩,是石楼旅游的重点招商项目。而统一战线决议地项目,是计划在前山乡辛关村创建“统一战线研学博览园”,倾力打造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战线纪念地。

  构建旅游链条 激活红色文化生命力

当前,红色旅游存在景点分散、精品不多,路上耗时长、游览时间短等瓶颈。曹哲源承认,石楼搞红色旅游同样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为此,他放眼全县以及周边县市旅游资源,里应外合找对策。

加强区域间合作,构建“红色旅游链”,这是曹哲源首先想到的。石楼距离陕西梁家河只有1个小时车程,距离延安只有1个半小时车程,如果这三地红色旅游资源能够得到有效整合,再对旅游产品进行设计丰富,这对石楼的带动效应是非常大的。具体在本县范围内,曹哲源的想法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两者能够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石楼县马家畔村,有周长8公里几近360度、极其雄壮秀美的黄河第一奇湾;还有龙交乡兴东垣村的东岳庙、前山乡张家河村的后土庙两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是可以优化配置的丰富旅游资源。

石楼有这么多的优秀旅游资源,全县却还没有一个A级景区。因此,旅游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是一个不足道的小数字。未来,随着中南铁路的开通,沿黄旅游公路、汾石高速公路及京延高铁的建设,石楼旅游发展的最大掣肘——交通,得以很大程度上解决,红色旅游品牌才会越叫越响,带来的经济效益才会越来越多。根植黄土,润泽全城,石楼人正在努力。(苏航/图)

(责编: 胡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