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闪光的足迹 好记者讲好故事 > 笔触故事

做记者十年来的几个难忘瞬间

袁星宇 发布时间:2018-01-02 15:11: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片成鲜红色的几片牛肉,放到滚烫的小火锅中,很快就熟了。屋子内热气腾腾,大家都围坐在桌子旁,吃着昌都有名的牦牛肉火锅。火锅底料和汤都是正宗的四川风味,但是桌子上摆放的牛羊肉,却是正宗地道的西藏牛羊肉。就像围坐在桌子旁的几个人一样,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也有西藏本地的朋友,大家坐在一起,好好享受一下在西藏才能吃到的这种特色火锅。这是西藏自治区组织的有关环保的一次考察活动,我被单位派来以记者身份参加。按照领导的要求,每天要出一篇稿子,内容形式不限。这次在昌都的小火锅馆的聚餐,没有领导在座,都是这次活动的工作人员,其中也有好几名记者同行。大家聊起了在西藏的生活和各种路上的趣闻。突然聊到了这次记者的报道,数我的数量最多,基本上做到了每天一篇。排除在盐井因为喝了当地自产的红酒后我给自己放了一晚假之外,从文字和图片的数量来说,确实是我最多的,质量也好像能让组织方满意。但代价是几乎每晚都是2、3点睡觉,因为每到一个地点基本就很晚了,当地接待的热情,吃完饭回到宾馆,就基本晚上10点左右了,整理整理图片,酝酿一下,等写出稿子,发稿完毕,基本就凌晨。几个人夹着火锅里鲜嫩的牛肉,吃的很开心,因为行程即将结束,大家都觉得工作告一段落,心情放松又愉快。有几个人拿着杯子互相敬酒,聊的很开心。说起我的工作量,他们不由得佩服北京的工作节奏,而且以为我的收入是一个月几万,才这么拼命地干着。我大方地说出了我的工资,他们都不敢相信有那么低。因为根据六次西藏工作会议的精神,西藏工资都涨了很多,我的工资可能还没有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多。但是作为我本人,在北京这个城市,干着体制内的工作,对工资低的状态已经慢慢接受成为习惯了。说句实话,虽然这种工作量确实有些累,但自己从内心深处觉得很值。因为西藏的这些路,不是每个人都能随便进来,采访拍摄的。很多路很险,反而路上的美景却惹人心醉。既然在这个岗位上,就应该尽力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忠实地记录发生的重要事件,用相机留下美好的景色,让更多的人看到。虽然算不上什么很重要的有意义的工作,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价值。尤其是当你在文字中加入一些人性化的因素和情感的时候,这些文字也许就能够满足一些、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达到西藏的人们,或者会促使更多的人来西藏旅游,在某种程度上促进西藏的经济发展。事实上,后来我写的这些稿子也被几位知名的华侨转发,算是某种程度上在国际上也有些影响力了。思考着这些,我看着火锅中沸腾的浓厚汤汁,回想起刚刚踏入记者这一行时的情景。

  那大概是2005年的一个夏季,我刚刚进入杂志社。领导们对我的写稿能力,不是很了解,提出了让我参加一个西藏人文地理杂志在京郊大觉寺举办的活动。这个活动是将西藏赫赫有名的雪巴拉姆藏剧团请到了北京,请她们在大觉寺演出。记得我和金老师还有一些人,一起来到了大觉寺。见到了很多涉藏文化圈里大名鼎鼎的人物,西藏人文地理的主编嘉措、西藏著名作家马丽华等人。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还真的不知道京郊有这么优美的一座寺院,里面还有一个明慧茶院,很有格调的样子。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理解的欠缺,还有自己虽然作为藏族,但是当时对藏戏这个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并不是很了解。所以这篇报道的初稿,让我很是费力。但是大觉寺的优美景色和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了我,在面对所采访对象蕴含的丰富信息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会想起大觉寺的建筑、塑像、佛塔,始建于辽代,历经千年的风雨依然保持着的艺术美感和文明韵味,不禁让我慢慢静下心来,慢慢回想采访当时所发生的事。雪巴拉姆优雅的藏戏表演,蓝面具下震撼人心的唱腔,都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这些通过五官接受的感性信息,将他们转变成文字,一篇稿子不就出来了吗?期间要注意详略、主次、虚实、节奏、形象、鲜活、生动,就是一篇还可以的文章。我写完第一稿后,交给了社领导看。记得是金老师提出对藏戏的背景介绍不够深入,写稿子应该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并且一些文字材料是可以用在稿子中的,但是不要照搬,要用自己的头脑和心智消化以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这几句话,让我受益匪浅,也是后来我在各种写作中遇到难关时,可以说是经常借用的金科玉律。1.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不能太自说自话。2.详略、虚实、节奏得当,让语言有韵律感。3.适当地大胆地借用资料,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可以说这一次写作,包括后来的几次采访,不能说马上就变成了合格的记者,但是慢慢开始走上了道。

  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这是5月份的青藏公路。一辆丰田越野车停在了唐古拉山垭口,里面下来两个人,一个走下车来欣赏着风景,另一位年轻的拿着一个大相机在不停地拍照。这是2006年,中国西藏杂志沿着即将于2006年7月正式开通的青藏铁路采访,那位欣赏风景的就是金老师,端着相机不停地拍的是刚刚成为杂志社记者第二年的我。这次是我到杂志社后,第一次关于重大项目的采访,很是紧张也很忐忑,希望能表现得好一些。也不知道沿着铁路主要应该采访一些什么。但因为拿着相机,就拍了很多自己觉得能用上的照片。实际上后来的经验证明,如果不去思考,很多照片拍出来并不是很好用。反而是无意中,心有灵犀抓拍的几张照片,在后来的出版中被多次使用。这次采访,可以说是金老师手把手教着我采访重大的主题和项目。很多地方,其实可采访的内容,并不像我一开始想象的那样,现成地摆在那里,就算到了格尔木,也需要一家家单位跑,一个个点地去采访拍摄。我们到格尔木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城郊的烟囱向外喷火,看上去就像荒漠中的一座外星基地。沿着青藏公路,翻越昆仑山,进入五道梁、纳赤台、风火山隧道,穿过可可西里无人区,沱沱河四散在荒漠上流淌,天高地远,很多时候只有我们的车奔驰在路上。当时,我也是第一次走上青藏公路,深深地被震撼了。很多地方都是荒无人烟,但是自然的力量雄浑地展现在你的面前,有些地方的景色,是只有在科幻片中才能看到的奇观。在天地苍茫间,瞬间感觉自己生活工作中的种种小纠结,一下变得那么微不足道。面对这样的无人区,生命能够存活繁衍就是奇迹,同样面对这样初始状态的地球表面,人类能够存在并且繁衍也是奇迹,一时间觉得生命是那么值得珍惜,身边现有的一切,虽有种种不满,却也那么可贵和稀有。因为看到了无人区,感觉漫长的宇宙间,死亡和冷寂才是永恒的主题,生命只不过是瞬间的灿烂,而且极其稀有和短暂。

  2017年8月7日,海拔4500多米的治多县扎西滩草原,带着充沛紫外线的高原阳光照射在你所有露出的皮肤上,就算带着毡帽,草地反射的太阳光,也会在几十分钟之内将你烤伤。扎西滩草原上人群聚集,人们熙熙攘攘地排成队伍,整个队伍来回蜿蜒曲折,漫布在整个扎西滩草原上,看上去有好几万人。这些人就是等候十一世班禅摸顶的玉树治多县和邻近县的农牧民群众。这次我一直跟随班禅大师进行采访,刚才一直在拍大师讲经说法,等到他摸顶的时候,我又在各个角度抓拍了很多张照片。这就已经过去几个小时了,班禅大师还是在一刻不停地摸顶。我端着相机站在那里都很有点累了,就找个角落的草坪坐下休息。原计划,治多县信教群众前来接受班禅大师的讲经灌顶和摸顶,应于当天下午6点结束。但实际上在进行完长寿经祈愿灌顶后,已是下午3点半,为了能让所有的信众都受到祝福,班禅大师为近2万信教群众一一摸顶,整个活动从早上6点钟乘车前往距玉树市200多公里外的治多县开始,早上在贡萨寺举行佛事活动,中午稍作休息,下午举办法会到摸顶,直到晚上9点多,整整经过15个小时,班禅大师心怀众生、慈悲利众,大部分的信教群众都得到了满足。班禅大师在灌顶法会和摸顶仪式中,不断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已经祈愿祝福了你们!我已经祈愿祝福了你!愿幸福和安康生生世世伴随。” 9个小时里,记者累了,可以歇一会;安保人员累了,可以换岗;老百姓累了,可以坐草地上;诵经僧人累了,可以换人。所有的人都可以休息,只有班禅大师一人不能休息,为了让所有信教群众心满意足,他心怀慈悲,担起了一位宗教领袖的责任。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