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闪光的足迹 好记者讲好故事 > 记者风采

初心不忘,行走在凡尘净土间的采写

李元梅 发布时间:2018-01-02 14:25: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年幼时,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有过种种想象。蓦然回望,这一刻的自己,似乎离其中一个想象最为接近。

  我的初心萌芽于彼时对人文地理的痴迷。中学时,总爱伫立在校门外的报刊亭前,守候最新一期《国家地理》的出现。如今看来,那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已然成为一种象征,而那份等待似乎也蕴含着一丝仪式感。

  每当循着作者的足迹,探索一处处神奇的自然环境,窥视那片土地上普罗众生的人生故事、生存百态,感知他们的人性美、人情美,我总幻想自己也能成为那个执笔走四方的人。

  记得许巍唱过一句歌词——“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在我那个小小的职业梦想里,妙笔与相机便是我的“剑”,带我走天涯。

  年岁渐长,辗转之中,我真的成为了一名媒体人。今天我们汇聚一堂,为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好记者讲好故事”,在座不乏涉藏宣传的资深媒体人,虽不敢在关公面前耍大刀,倒也想通过驻藏工作期间的几个小故事,以及我自己拍摄的照片,与大家分享几点思考。

  不在写稿,就在写稿的路上

  在《南方周末》工作过的陈菊红,曾这样形容新闻工作者:你看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纸上;你看不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路上。

  驻藏工作四个月期间,我和西藏记者站同事们的状态也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不在写稿,就在写稿的路上。这是一种常态。

  记忆尤为深刻的是这一段经历:

  今年八月的3天里,我跟随山地自行车队环完了羊卓雍错内圈,看到了一般游客难得一见的羊湖后围景色。一路上,我们被暴雨淋湿过、被骄阳烤灼过、被寒风穿透过,体会过等待食物的饥寒交迫感,尝到了钻进被进窝里双脚冰凉、夜不能寐、索性听嘀嗒雨声的浪漫……

  这一切,都不及羊湖带给我的震撼深刻,她真美啊,不管是烟笼雾罩,还是云开雾散,都美得那么原始纯粹。是什么造就了她的美丽纯净?除却天地造化的自然因素,我还想知道背后的人为因素。这份好奇促使我走进了羊湖深处的人家,与果巴村人秉烛夜话,促膝长谈。村民们的话朴素得可爱,我能得到的答案如此粗浅。我想,这时候,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当刻的真情实感。

  怀着这份感动,工作任务之余,我又额外完成了一篇关于羊湖环保的稿件。稿子写得并不完美,却有着“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气息。

  从羊湖回到西藏记者站,完成稿件时已是深夜,第二天便是雪顿节开幕。于是,睡了三个小时的我,凌晨三点便出发前往哲蚌寺。

  这是我第一次去哲蚌寺。出租车只能到达拉萨海关,下车后,我便跟随信众们穿过大街小巷。做记者的都知道,每一次新闻采访最重要的是赶在前面,唯恐落后的我,一路小跑着赶到了哲蚌寺所在的山脚下。不曾想,抬头望去,山路上早已挤满了前往观瞻哲蚌寺展佛的人们,而此刻,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

  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距离哲蚌寺展佛台还要走长长的一段山路。我把相机裹在棉衣里,咬咬牙,向上走去……雨越下越大,浸透了我的棉衣,寒风掠过,冻得我直哆嗦。环顾四周,蜿蜒的山路石阶已被人们挤得水泄不通,进退不得的我随着人流一点一点向山上挪动,耳旁混杂着雨滴声和藏族信众虔诚的诵经声,恍如隔世。

  桑烟起,法号鸣,当僧众们徐徐拉开帷幕,巨型强巴佛唐卡展露在世人眼前。当时,我被震撼地久久伫立,所有的一切——疲惫焦虑、饥寒交迫——全都烟消云散,唯有拿起相机,记录下每一个动人瞬间。

  类似的故事并不少,对于记者站的同事来说,更是不胜枚举。人们常常在谈论对一份职业的坚守,于我而言,坚守的不竭动力源自一次次一线采写工作的触动。那些来自一线的、鲜活、生动、震撼的体验,会让人停不下行走的脚步。

  不曾以情动心,谈何以文感人?

  一切真知灼见,一切对实际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作品都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中得来的。作为一个媒体人,如果只坐在电脑前,永远做不出好的作品。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震,与尼泊尔一山之隔的樟木镇,近6000名被困人员于4天后全员撤离樟木。因重大自然灾害威胁而撤空一座城镇,在西藏是第一次,在世界地震史上也不多见。短短数小时,曾经繁华的中尼边境小镇樟木,已成空城。

  照片中的这位边防歌手,名叫索朗次仁。今年四月,我在北京的办公室里意外接到了他从拉萨打来的电话,他说,想要以自己创作的歌曲《梦回樟木》缅怀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樟木口岸。在这份缘分的感召下,我用手机对他进行了采访,并参与到了歌曲MV的制作当中。当文章《边防歌手索朗次仁:孜孜音乐梦殷殷樟木情》和MV在中国西藏网官微首发后,我发现阅读量相当高,还有很多读者纷纷在文末留言,抒发自己对樟木的思念之情。那时的我虽知道了还有这么多人关注着樟木,却不明白为什么。

  后来,当我来到西藏,走进位于日喀则市区的樟木商城,看到4·25地震之后从樟木口岸迁移到这里经商的人们,曾经的疑问似乎有了答案。原来,地震之后,政府在日喀则为受灾群众修建了安置点,并建起了樟木商城,解决了受灾群众的住房和生存问题。尽管如此,但一些人还是因为身体不能适应新环境离开了人世,迁到樟木商城经商的人们,生意也大不如前。我想,当他们听到索朗次仁演唱的《梦回樟木》,尤其是歌曲中夏尔巴老阿妈哼唱的一段民谣,或许能勾起曾经种种美好的回忆,对故土樟木的浓浓思念也在歌声中得到了释放与纾解。

  我常在想,如果当初先有这一段走访的经历,我的那篇文章应该可以写得更动人吧?

  我眼中的西藏印象

  不一样的地理与文化对于个人来说,往往意味着一种新的精神启示与引领。空气稀薄、大气干洁的藏地,那些陷入河谷的村落,与山间属于藏传佛教不同流派的大小庙宇,构成了多数人心目中的圣地西藏。

  四个月的驻藏工作,每一刻的亲眼所见,构成了我眼中的西藏印象。

  我看到传统在这里延续,也看到现代在这里生长。  

  我看到,“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从8世纪的岁月长河中走来,那些经典剧目依然在雪顿节上演,唱腔铿锵悠扬,身段奔放舒展,驻足欣赏的观众,无论老幼,都可以从中获得精神的享受。

  我看到,拉萨河畔的次觉林,星空为幕,山川为景,大唐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的历史画面,穿越千年,夜夜传唱。

  我看到,藏东第一大寺——强巴林寺,六百年来依旧僧众浩繁,香火鼎盛,沿袭遵循着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各项宗教仪轨。

  我看到,七世班禅倡导发起的“寺莫钦波”跳神节,仍是扎什伦布寺一年一度的重要佛事活动,金刚、骷髅、比丘、六长寿等悉数登场,不同寓意的神舞翩翩而起。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生活在西藏的人们尽情地拥抱着现代生活。   

  我看到,“藏东明珠”昌都,夜夜灯火璀璨。茶马广场上,高楼林立,万家灯火,喷泉涌动,歌舞升平。    

  我看到,奔驰在扎墨公路上的越野车,从绿色森林到幽深峡谷,从白雪皑皑到天外飞石,一路惊险地驶向边境墨脱。曾经与世隔绝的“莲花秘境”,已成历史,如今的墨脱县城,网吧、KTV、银行成为了随处可见的景象。

  我看到,“我为西藏代言”的赛场上,自信的藏族青年用藏、汉、英、尼泊尔语介绍自己与家乡,年轻的脸庞上,洋溢着与世界对话的向往。

  我看到,来自吐蕃故都——山南琼结的农牧民,拿起相机,将山间湖畔的日常劳作,浓缩成一帧帧定格的影像。

  青藏高原,陆地边缘,奔腾着生命的律动;密林深处,回荡着古老部落的传说;高山之巅,隐藏着上古神兽的踪迹。俯瞰云下的世界,图形、线条的背后,是上天造物的秘密。数亿年前,这里的鱼群和沙子一样多。如果潜到水面之下,会发现我们正在飞越的,是一座座山顶。蓬勃的生命,在此周而复始地循环。

  总有一些风景,是我们的想象到达不了的远方。总有一群人,风尘仆仆,笔耕不辍,只为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西藏。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