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十九大理论文章 > 选编

文化自信的底气

段晶晶 发布时间:2018-01-04 09:50: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文化自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站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一、文化自信有赖于优秀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这里的中华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强调中国特色、坚持社会主义,同时又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我们必须学会在多样性中求统一,在竞争中求生存,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最终建立起“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谐性,其蕴含的“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等都成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强大的精神支撑,为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指引,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诚然,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明成果,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中华文化也不例外。我们要坚持用批判和发展的态度对其他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对其中的精髓进行细致研究,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因此,如此肥沃的文化土壤、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内容,理应成为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理由。

  二、文化自信有赖于雄厚的国家实力

  “文运同国运相连” ,文化自信是国家强大的表现。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论述了资产阶级由于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使资本主义文化具有了世界意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由此可见,资产阶级之所以对其文化充满自信,离不开强大的经济支持。反观中国,近代以来,由于国力的衰弱,使得越来越多的国人在中西文明的对比中对我们的文化丧失了信心,甚至走向了文化自卑。可见,国力的强大与否,不仅影响着国家的整体竞争力,而且也决定着人们的文化心态。可以想见,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国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文化自信的。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道,中华民族历来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是到了近代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文化自信、国民自信受到极大损伤。中国到底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再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领导人在实践中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立足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有着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国在发展中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独立自主地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发展道路,并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优势。中国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使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都遭受重创,经济萎靡不振,而中国经济却平稳增长。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成为中国人为之自信与自豪的现实依据。

  尽管我们强调经济对文化的决定性作用,但并不主张“经济决定论”。文化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文化自信不仅要依赖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物质基础,而且也离不开自身“软实力”的建设。只有软硬兼施,物质和精神并重,才能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三、文化自信有赖于强大的人民力量

  文化自信之所以重要,本质上是因为文化重要,而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人民实践的产物。因此文化自信就不只是特定的精英群体对文化的自信,而是全体人民对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具有的坚定信心和信念。这种自信的获得取决于人民主体性的发挥,同时这种自信的彰显也要通过人民来实现。

  文化自信是基于人民主体性的发挥不断获得的。首先,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同根同种同文且以国家形态持续至今的伟大文明,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也正是在继承和发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基础。其次,文化自信也依赖于人民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这种文化上的相互吸收相互学习,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最后,文化自信更取决于人民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与自觉建设。文化自信是动态的、发展的,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就体现为对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其关键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自信,核心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世界其他文明成果的借鉴,还是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认同和自觉建设,都是人民自觉选择的结果,都是人民主体性不断增强的结果。

  文化自信的彰显也要通过人民来实现。文化自信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整体素养,表现在她的社会风气中,体现在她的人民的一言一行中。因此,要通过将优秀文化“时代化”、“大众化”,把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转化为社会文明、转化为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文明行为,不断提升国民的素养,提高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需要有底气。文化自信的底气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文化底蕴、国家实力、人民力量是我们在今天寻找文化底气的重要维度,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动力源泉。尤其是在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更应该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汇聚起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强大力量。(中国西藏网 文/段晶晶)

  作者简介:段晶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