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专题2021 >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 情系西藏

心手相牵,共筑雪域高原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西藏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1-08-18 23:59:00来源: 新华网

  珠穆朗玛巍巍耸立,刻写高原风云。

  雅鲁藏布浩浩奔腾,流淌沧桑巨变。

  祖国的西南,是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壮美西藏。这里,自古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70年前的5月23日,是雪域高原的历史转折点——《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这是位于西藏昌都市八宿县境内的然乌湖(无人机照片,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

  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7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历经民主改革、成立自治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推进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创造了彪炳千秋、利泽万代、亘古未有的历史功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社会大局更加稳定、经济文化更加繁荣、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正向着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阔步前行。

  在山南市琼结县,久河村卓舞队的队员在表演国家级非遗项目“久河卓舞”(2020年7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关键时期的科学指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为西藏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把舵领航

  习近平总书记来西藏了!

  2021年7月下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后的第一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雪域高原。深入农村、城市公园、铁路枢纽、宗教场所、文化街区等,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

  考察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对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进行系统部署,为西藏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把舵领航。

  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承担着拱卫祖国西南边陲的政治责任。

  和平解放70年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关注西藏发展,关心西藏人民。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西藏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进入实现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面临着一系列抉择和挑战——

  如何确定西藏工作在国家治理中的定位?

  如何实现西藏社会局势的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

  西藏怎样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

  如何保护好高原生态,守护好地球第三极?

  如何加快边境地区建设,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

  ……

  一系列需要谋断的重大问题,考验着党中央治国理政、经略西藏的智慧和魄力。

  这是在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拍摄的西藏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输电铁塔(2020年1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有着深切的牵挂,对西藏工作有着深入的思考。早在1998年6月,习近平同志就因福建对口援助任务而来到西藏考察。到中央工作后,2011年7月,习近平同志作为中央代表团团长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指出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既是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明确要求,也是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和共同责任。

  2013年3月,人民大会堂西藏厅。

  当选党的总书记后第一次出席全国人代会,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西藏代表团。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

  审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强调西藏工作在边疆治理、国家治理中的特殊地位,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野突出西藏发展与稳定之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西藏、情系西藏,亲自为西藏工作谋篇布局:

  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西藏工作;作出“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确定中央政府支持西藏的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多次专题听取西藏工作情况汇报;制定惠及西藏各族人民的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

  在推动西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两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有着里程碑意义。

  2015年8月,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的治藏方略这一重大命题并系统阐述其具体内容。

  时隔5年,2020年8月,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治藏方略,鲜明提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

  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必须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

  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

  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

  “十个必须”,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是对党治藏稳藏兴藏成功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西藏工作的集中体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

  6月25日,全长435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的拉林铁路建成通车,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建成,同时复兴号实现对31个省区市全覆盖。这是试运行的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西藏山南市境内(6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对西藏发展作出系统部署,推动雪域高原高质量发展

  苍翠的雅鲁藏布江河谷中,全新的复兴号列车呼啸而过,与奔腾的江水一起向着“西藏江南”林芝驶去。

  作为川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6月25日开通的拉林铁路,让习近平总书记感慨系之。

  23年前,从拉萨贡嘎机场到林芝八一镇,习近平同志乘车走了整整一天。今年到西藏考察,乘坐复兴号,从林芝到拉萨用时缩减到3个多小时。

  6月25日,全长435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的拉林铁路建成通车,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建成,同时复兴号实现对31个省区市全覆盖。这是试运行的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藏木特大桥(无人机照片,6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西藏山高路远,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川藏铁路这条穿越横断山脉的“世纪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等场合多次进行部署。今年在西藏考察时,又强调“规划建设川藏铁路是促进西藏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一项重大举措”,要求“建设好这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的标志性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聚焦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为雪域高原高质量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应对各种风浪考验,保持西藏社会大局稳定,最根本的是党的领导坚强有力。


俯瞰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无人机照片,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桃花盛开的地方”。

  7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调研基层党建等工作。

  近年来,嘎拉村建强村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举办“桃花节”,兴办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2020年,嘎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1万元。

  “总书记说我是村里的领头人、火车头,要发挥作用,把火车开好。”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说,“作为村里的书记,我一定奋力工作,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带领各族群众应对风浪考验、战胜困难挑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强政治力量。”

  近年来,西藏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基层党组织增加到2.2万个,党员发展到42.6万名,干部队伍壮大到20.47万人;实现村“两委”班子成员100%是党员,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夯实。

  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历史因素,决定了西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不同于其他省份。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远思考。

  2019年6月14日,在向“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致贺信时,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藏抓住发展机遇,建设美丽幸福西藏,繁荣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政策,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描绘新时代西藏发展新画卷。”

  雨露润泽,春笋破土。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部署,西藏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川藏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速推进,县乡村全部通公路;建成青藏、川藏、藏中、阿里电力联网工程,主电网覆盖所有县城和主要乡镇;建制村通光纤率、4G信号覆盖率均达到99%,边境小康村全部建成……

  这是在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藏野驴(无人机照片,2019年12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青山远黛,近水如烟。盛夏时节,高原处处是山水画卷。

  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中华水塔,西藏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太重要了!在这里,生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为人类留一方“净土”,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今年7月9日下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总书记还以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的西藏学员交流、向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致贺信等不同形式,对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求。


拉林公路沿线油菜花和青稞地田园风光(无人机照片,2019年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如今,西藏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现有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9个国家森林公园、22个国家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域标准;2020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99.4%……今年5月1日,西藏正式施行《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生态文明建设从注重保护向主动作为转变。

这是在林芝市嘎拉村拍摄的桃花(无人机照片,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西藏各族儿女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求,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全力守护雪域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的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高度重视,将“强边”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今年6月29日,身着传统藏装的玉麦乡原乡长卓嘎站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接过“七一勋章”。那一刻,她的心情无比激动。

  “在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边境高原上,你们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这种精神令人钦佩。我向你们、向所有长期为守边固边忠诚奉献的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不久,卓嘎、央宗姐妹就收到了这封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热情洋溢的回信。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她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如今,在卓嘎、央宗姐妹爱国守边事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群众搬进了玉麦。这个曾经的“三人乡”,已成为西藏守土强边的典型代表。

  2018年以来,西藏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边境地区群众生活大幅改善,广大边民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守护着国境的安宁和万家的平安。

  雪域高原的发展,离不开来自中央和其他省份的大力帮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

  深情寄高原,无私写赞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加大支援西藏力度的同时,中央部委和全国相关省份对口援藏发挥强大组织优势,动员社会广泛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深入开展,“组团式”援藏开创援藏新局面,凝聚起西藏与全国其他省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力量”。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

  “只要跟中国共产党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协力,加强民族团结,我们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的西藏,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各族人民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团结一心,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携手奋进。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村民展示大棚里采摘的黄瓜,这些黄瓜将通过合作社销往各地(2020年7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跨越23年的深情牵挂——习近平总书记对雪域高原关怀备至情深意切,深厚的人民情怀赢得西藏各族儿女衷心爱戴

  布达拉宫广场,雪域高原沧桑历史的见证,也是西藏的网红打卡地。

  今年在西藏考察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到这里,同各族群众面对面,祝福他们“扎西德勒”。

  “西藏海拔高,总书记亲自来到西藏,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我们的特殊关心和关怀。”回想起在布达拉宫广场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景,57岁的拉萨市民边巴旺杰激动不已。

  第三次来到雪域高原,习近平总书记尽可能地多看一些地方,多接触一些当地干部群众。

  卧室、厨房、储藏室、卫生间……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看得仔细,问得仔细,叮嘱得仔细,处处体现出对高原人民无微不至的关怀。

  情暖雪域,爱洒高原。对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儿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送来深情关怀,温暖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心。

  在西藏拉萨市达孜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援藏医生袁灿(戴墨镜者)与送别的藏族同事拥抱(2020年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西藏各族人民健康,殷殷关切动人心——

  2018年2月12日,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切地询问西藏相关地区负责同志:“大骨节病现在人多不多?”

  西藏曾是大骨节病的高发区,生活在偏远地区的百姓深受病痛折磨。为送走“瘟神”,近年来,西藏下大力气开展大骨节病防治工作,采取补硒、换粮、搬迁等综合措施,使大骨节病得到了有效遏制。

  不仅仅是大骨节病。近年来,包虫病、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等曾肆虐西藏的疾病得到有效防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深入开展,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1.1岁。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盐井中学学生在上化学课(2019年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习近平总书记关注西藏教育文化事业,谆谆教诲催奋进——

  “希望同学们胸怀大志,报效祖国,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作出自己的贡献。”2011年7月,习近平同志来到西藏大学亲切看望师生,勉励同学们立志扎根西藏,踊跃到农牧区去,到祖国和西藏最需要的地方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通过向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致贺信,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回信等多种形式,关心推动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西藏长远发展,强调“要培养更多理工农医等紧缺人才,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市场需求办好职业教育,科学设置学科,提高层次和水平,培养更多专业技能型实用人才”。

  在西藏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来自上海市曹阳二中附属学校的美术老师高群斌在教初二的学生绘画技法(2017年8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西藏是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此次西藏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八廓街风貌,走进特色商品店,询问旅游文创产业发展、藏文化传承保护等情况,关心布达拉宫保护管理,同各族干部群众共同观看民族文艺演出,对西藏文化保护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西藏教育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建立起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目前有各级各类学校3195所,在校学生近89万人,义务教育巩固率95.03%,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1年。西藏传统文化、非遗保护不断焕发时代光彩,藏戏、格萨尔、藏医药浴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爱西藏干部,深情关爱暖人心——

  在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都对西藏干部的生活表示深切关心。此次西藏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殷切叮嘱重视干部职工健康保障工作,解决好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鼓励下,西藏广大党员干部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为西藏的繁荣发展矢志艰苦奋斗。

  “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高原人民不会忘记,为了西藏的发展,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援藏干部传承“老西藏精神”,前赴后继奔赴雪域高原,谱写出催人奋进的援藏精神赞歌,让雪域高原不断焕发新时代荣光。

  习近平总书记关怀西藏宗教事务,促进宗教和顺——

  坐落于拉萨西郊根培乌孜山南麓的哲蚌寺是藏传佛教著名寺庙。7月22日下午,当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措钦大殿广场时,法号齐鸣。

  在寺里,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众僧人专注倾听:“宗教的发展规律在于‘和’。任何宗教的生存发展,都必须同所在社会相适应,这是世界宗教发展传播的普遍规律。藏传佛教的发展,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有利于社会稳定。宗教要和顺、社会要和谐、民族要和睦。希望藏传佛教沿着正确发展方向,我相信这条道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哲蚌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江白拉桑激动地说,哲蚌寺建寺605年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到此考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哲蚌寺的关心和对藏传佛教的关怀。

  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促进西藏长治久安的一个重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工作。

  2015年6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接受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的拜见时,希望班禅要积极开展教义阐释,弘扬藏传佛教教义中的扬善抑恶、平等宽容、扶贫济苦等积极思想。在2016年4月22日至23日举行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推动下,新时代的西藏,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爱国宗教人士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宗教信仰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宗教事务管理规范有序,各种宗教、各个教派都得到尊重和保护,宗教和睦和顺。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西藏民族团结工作,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鸟瞰拉萨八廓街(无人机照片,2019年8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环绕大昭寺的八廓街,是西藏著名的旅游商业街。这里店铺林立,游人如织。

  走进八廓街,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

  八廓街如一个缩影,映照的是西藏民族团结的大局。

  作为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西藏生活着藏、汉、回、珞巴、门巴等40余个民族。

  习近平总书记把民族团结工作放在了西藏全局工作的特殊位置,强调:“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

  以地方立法形式提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每年9月定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让民族团结教育走进各级各类学校课堂,大力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如今,西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交往交流交融开新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凝聚起共同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

  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由1951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902.74亿元;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8元,比上年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56元,比上年增长10%……

  雄风浩荡藏万卷,磅礴大气独凛然。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西藏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光辉引领,生活在雪域高原的各族人民坚信,未来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西藏的明天必将更加灿烂辉煌!(参与记者:李键、王泽昊、范思翔)

这是拉萨至那曲高等级公路上的一段(无人机照片,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责编: 王智霖)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