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专题2021 >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 时评

网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圆伟大复兴梦

发布时间:2021-08-20 20:02: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胸怀千秋伟业,百年风华正茂;七秩辉煌铸就,高原换了人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殊关怀下,西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西藏的新征程。感召峥嵘70载,奋发有为谱新篇!中国西藏网策划推出《雪域欢歌70载·西藏启航新时代》系列产品,展现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的沧桑巨变和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风采,回望并隆重纪念西藏和平解放这一改写了雪域高原和西藏人民前途命运的、深深铸刻于历史的耀眼坐标。

  万里高原今胜昔,七秩时光树丰碑。8月19日上午,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2万多人欢聚在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贺匾上题词“建设美丽幸福西藏 共圆伟大复兴梦想”。

  伟大复兴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千百年来,我国各民族通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不仅建立了大一统局面的物质基础,也建立了牢固的大一统的中华民族国家观念,形成了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所强调的:“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贯穿了西藏历史发展的始终,藏族就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大量考古和学术研究表明,西藏和祖国各地、藏族和其他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源远流长。以昌都卡若遗址、拉萨曲贡遗址以及藏北细石器遗址等为代表的西藏新石器文化,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同源一体。

  公元7世纪在西藏建立的吐蕃地方政权,为中国西南边疆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唐朝时期,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进藏,成为藏汉民族团结的千古佳话,也为促进藏族与其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下了良好基础。

  元朝时期,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行政管辖之下。元朝设立总制院(后称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地方事务,在西藏清查户口、设置驿站、征收赋税、驻扎军队、任命官员,并将元朝刑法、历法颁行西藏。

  清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理十分完善。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行使对西藏地方的行政管理。1793年,清朝政府在驱除廓尔喀入侵势力之后整顿西藏地方秩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遇外敌入侵,中国陷入山河破碎境地。在生死存亡关头,藏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起,用血肉之躯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统一。1888年、1903年,英军两次入侵西藏,藏、汉、门巴、珞巴等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侮,浴血奋战。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西藏和其他藏族聚居区各族同胞捐款捐物,英勇抵抗日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从此,西藏各族人民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开启了在祖国大家庭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历经民主改革、成立自治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推进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创造了彪炳千秋、利泽万代、亘古未有的历史功绩。

  千百年来,藏族和其他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共同体,也形成了拥有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的命运共同体。

  历史充分证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最大限度地凝聚民族力量,共同推进伟大祖国发展。同时,更能提高各族群众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各族群众正确认识和感知中华民族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汇聚起磅礴力量,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中国西藏网 文/孙健)

(责编: 王智霖)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