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用古瓷片讲述中国之美

发布时间:2022-09-28 16:45:00来源: 北京日报

  原标题:用古瓷片讲述中国之美

  一块不起眼的古瓷片,被镶嵌在旗袍上、眼镜上、手镯上、挂坠上,成为独一无二的国潮文创产品。

  前门杨梅竹斜街里有家小店——采瓷坊。在这里,不但可以欣赏国潮文创之美,还可以动手体验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店面虽小,却能让每一块古瓷片出彩,焕发新生。

  王京是采瓷坊的主理人,家里往上数四辈,都是手艺人,经营着一间工坊。采瓷坊的老店主王慎祥就是王京的叔叔。

  上小学时,王京无意中看见爷爷往一个床帐的挂钩上錾花纹。“老手艺人的手怎么这么巧,小小的挂钩也能做文章。”那时的王京惊叹。银色的挂钩上绽开“花朵”,在她小小的心中种下了美的“种子”。

  兴趣归兴趣,青少年时期对手艺人的认知很浅,王京也没想过自己要成为一个手艺人。大学毕业那会,就想着找个稳定的工作,所以进了杂志社,一干就是十几年。

  可是,人生总是充满奇遇。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收集有大量古瓷残片的王家店铺成了首博供应商之一,首博要求提供有创新元素的中国风古瓷文创产品。这下,60多岁的叔叔慌了。

  “手艺他在行,创意他不行呀,于是就想起了大学学工业设计的我。”王京说,经过慎重考虑,她决定转行,以大龄新人的身份参与采瓷坊的创意工作。

  要想搞创意先要做匠人,学会倾听和欣赏,因为每片瓷片的质感纹理、背后的故事都是不同的,要一点点去摸索。

  刚到工厂一线的王京是小白。“开始连给银器抛光的活都干不好。”王京说,自己的手艺是用若干瓷片“喂”出来的。慢慢地,“拙手”成巧手。

  “第一件作品做出来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时间留下来的礼物。”王京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瓷器是有生命的,破碎不是它们的终结。当我们赋予它创意和设计时,它会重新焕发光彩。”

  金刚钻一点,经过锔的工艺,再点缀上别针,一款袖珍、时尚的胸针诞生了。别在旗袍上,白瓷的微光与布料的鲜艳交相辉映,不起眼的瓷片重获新生。

  和父辈相比,王京更重要的角色是瓷器文化的传播者。

  架起手机,线上陶瓷知识讲座开始了,主讲人正是王京。

  “瓷片拼成的旗袍太神奇了!硬的材质做出了软的观感。”“陶瓷修复技艺能化腐朽为神奇,修复完的好像比原来更好看了。”陶瓷爱好者们边听边线上交流。

  采瓷坊内,陶瓷修复技艺体验课也常开常新。“我们不仅走进校园,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喜欢陶瓷文化,还走进大使馆,推广这门技艺。古陶瓷的衍生品兼具实用性和美感,传播效果特别好。”王京说。

  去年,王京和团队为12家驻华使馆和5家中小学提供常态化古瓷知识讲座及修复体验活动,参与人数超13000人次。大家既陶冶了情操,也打开了一扇新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瓷器是最中国的符号,懂了瓷器的美,才懂中国的美。我希望做中国之美的传播者。”王京说。(北京日报记者 张骜)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