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都昌农技员肯尼亚种水稻 当地居民称赞“味道好极了”

发布时间:2022-11-29 23:29:00来源: 江西日报

  最高亩产1450斤!是当地平均亩产的2倍!测产结果一出,当地居民发出阵阵惊叹:“从来没种出这么好的稻子。”日前,肯尼亚基苏木郡阿西县试验基地的水稻进入成熟期,广袤的田野里一片金黄,饱满的稻穗压弯了穗秆,收割机所过之处稻香扑鼻,空气中弥漫着“中国味道”。

  今年3月5日,肯尼亚国家水利灌溉部受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华越国际技术合作集团委托,向江西省都昌县政府传来一张邀请函,邀请该县农业干事袁国珍赴肯尼亚,协助两家企业在基苏木郡开展杂交水稻种子示范及推广工作。随着杂交水稻试验的实施,让肯尼亚人民“端稳饭碗”的设想,在一株株禾苗里拔节生长,结出了沉甸甸的稻穗。

  当地大米量少价高

  肯尼亚学生路易斯曾在中国留学,在他的记忆里,大米饭在肯尼亚是平时难得吃到的美食。由于当地水稻产量低,大米的价格也格外高。近400先令(当地货币)1公斤的大米,要比当地常吃的玉米价格贵10倍左右,买1公斤大米往往要花掉当地人一天的工资。

  “在中国随处可见的大米饭,在肯尼亚却难以端上百姓的饭桌。”他笑着说,除了价格高,肯尼亚人不常吃大米饭,还有另一个原因。“本地大米吃起来又干又硬,香味不足,很少有人愿意花大价钱购买。相比之下,中国大米松软可口,香味浓,但是一般百姓却很难吃到。”

  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组织公开数据显示,农业是肯尼亚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国约80%的人口从事农牧业。但贫穷和收入不平等长期困扰着肯尼亚的发展,在肯尼亚大约有1000万人长期缺乏粮食保障和营养不良。近年来,肯尼亚政府开始重视水稻种植,并加强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

  中国水稻“扬帆出海”

  阳光照耀在基苏木郡阿西县试验基地的稻田里,一阵风吹过,金色的稻浪起伏荡漾。

  袁国珍拿起镰刀,走进试验田,随机割下一把水稻,大致一数,每株稻穗上挂着200多粒稻谷,远高于当地品种的100多粒。袁国珍松了一口气,半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

  今年53岁的袁国珍是都昌县春桥乡政府的农业干事,1991年从九江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当地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着多年水稻种植经验。

  今年3月,中江种业的工作人员邀请袁国珍赴肯尼亚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在上报组织部门获得批准后,袁国珍一口答应下来。“论水稻种植,中国人是行家。为了让肯尼亚朋友吃饱饭,我很乐意去教他们技术。”

  一个月后,袁国珍带着15个水稻品种,踏上了前往肯尼亚的飞机。他要在试验田里进行对比实验,以筛选出最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

  “这里太适合水稻种植了。”到达肯尼亚后,袁国珍连续奔波一周,考察了基苏木郡的几个县,发现当地的土壤、水利、气候条件优越,但苦于没有优质的水稻种子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当地水稻产量一直不高。

  望着肥沃的黑土地,袁国珍信心满满。可是水稻刚栽下去一周就出现了“水土不服”——患上了当地常见的黄斑布病。面对完全陌生的病虫害,袁国珍立即查找相关资料,并联系国内同行,经过一系列晒田、打药等操作,水稻终于甩掉了疾病。

  “当地人通常把种子撒下去后,就不怎么管了,但我们做试验不能漏掉每一个环节。”袁国珍心里总是绷着一根弦,晒种、选种、播种、插秧、缓苗、施肥、病虫害治理……每一个环节他都认真参与,每天稻谷的生长情况都一一记下。在袁国珍日复一日的陪伴下,试验田里的稻子长得很壮,分蘖、结穗、灌浆都很顺利。

  9月中旬,15个水稻品种陆续迎来了验收,其中一个品种的杂交水稻最高亩产1450斤,远高于当地平均亩产700余斤。

  让当地人种好粮吃饱饭

  “软糯香甜,味道好极了!”路易斯回到肯尼亚后,成为袁国珍在肯尼亚的翻译。近日,路易斯从基地带回几斤大米分给家人朋友品尝,得到一致称赞。“没想到回国以后,还能再次吃上这口熟悉的中国味道。”他笑着说。

  为了让更多的肯尼亚人尽快种好粮吃饱饭,短暂休息后,袁国珍又开始试种更多新品种,通过各种方式向当地人传授水稻种植技术,让他们凭借自己的双手也能种出优质的稻子。

  “如果这片土地上越来越多的人能跟我们一样吃上质优价廉的大米,远离饥饿和贫穷,那么我今天做的一切努力都很值得。”袁国珍说。(易永艳)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