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新闻有观点 | “送货地图”“优化核酸方案” 实力演绎疫情下“民间高手”能干点什么?

发布时间:2022-04-12 08:39:00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11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上海连续4日新增感染人数超过2万例,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带来的防疫和物资供给压力,“宅”在家里却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看专业牛人如何在抗疫中各显神通!

  “送货地图”解决“最后100米”难题 “能省一分钟就省一分钟”

  

  特殊抗疫背景下,团购抢菜成为上海市民的生活常态。团长负责收集整个小区的物资需求信息后下单,快递员将物资送到小区门口,再由志愿者完成从小区到楼栋的统一配送。怎样做到又快又准?庞杂的订单信息和复杂的空间布局成为困扰“最后100米”配送的难题。

  为此,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响设计了一个“送货地图”,输入订单信息后一键加载,即可将之匹配到对应的楼栋,输出带有所有楼栋订单信息的地图。

  

  “送货地图”案例(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李响的设计最初是为了解决妻子的难题,他看见身为志愿者的妻子在电脑上费劲地绘制地图,因为当天小区有多种水果需要配送,分起来特别麻烦,为了减少妻子的工作量,李响决定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耗时3小时完成了“送货地图”原型系统的开发。

  李响还特地拿着地图当了一次“大白”,发现有了地图还不够,配备合适的运输工具能大大提高每次的配送量。同时,由于每次配送都要求拍照以确认订单无误,需要频频脱下不太便利的连体防护服,拍照后再穿上,费了不少时间。“如果一人负责送、一人负责拍,那就很快了。”

  李响将最初为小区定制的“送货地图”优化后,程序具有更强的通用性,他主动在社交软件上提出为有需要的小区提供免费服务。目前收到的回复中,有一个小区住户甚至多达三千多户,因此他不得不与学生合作完成。李响说,虽然是“很简单的一个小东西”,但还是希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让大家能省一分钟就省一分钟”。

  1.5小时完成204人无聚集检测 居民配合度是成功首要因素

  

  3月31日,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石力月接到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幢35层的高楼,74户居家居民,共计204人,能用的电梯只剩下1部,楼里还有独居老人、听障人士等特殊情况住户,身为志愿者队队长的石力月需要协助全楼居民进行核酸检测,要求按户叫号,有序下楼,2米间隔,并且要保证在短时间内完成。

  与丈夫吴晓勇商量后,夫妻俩决定制定一个具体的执行方案。吴晓勇负责数据测量和测算,石力月负责人员安排和点位设计,二人根据居民意愿将他们分为电梯组和楼梯组,有序进行核酸检测。石力月说,方案要求保证大家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到达检测点,过快容易聚集,过慢则会断档。

  

  石力月、吴晓勇夫妇的核酸检测方案(央广网发 当事人供图)

  4月1日,第一次方案实施基本顺利,大约两小时完成了核酸筛查任务。夫妻俩总结经验,又做了一些优化,将楼梯组由原本的两组改为四组,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用电梯,保证居民间距,不造成聚集情况。4月4日,第二次核酸检测中,整个检测时间被缩短为一个半小时。

  石力月说,方案得以成功实施首要感谢的就是居民,居民的信任感和配合度很重要:“没有他们的配合,我们真的无论做什么方案都是白搭。”石力月也呼吁,希望有更多人做一些力所能及哪怕很小的事情,帮到邻居、社区、街道乃至于整个城市。

  “这是普通人做公益的最好方式!” 基层不能让社区唱“独角戏”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对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说,看完这些故事,他非常感动,认为这是社会的活力,也是抗疫工作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社会依托。“这是普通人做公益的最好方式!”王振耀也指出,普通人对生活小的改进,却能够化解大的社会问题,这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的公益表现,体现了中华文明邻里互助、天下为公的理念。

  那么,如何让普通人的创举惠及更多的群体?王振耀认为,基层街道居委会应善于发现典范,将之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加以升华和推广,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这样能提高疫情防控效率。同时,个人和社会组织也不能“让居委会唱独角戏”,应积极与居委会对接,告知重要发明和发现,形成网格状的学习机制,解决更多社区的具体问题,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上海市人大代表、《公民与社会》节目主持人秦畅也表示,对于在此次上海抗疫中涌现出来的个体力量,她觉得十分敬佩,未来如何将这些力量转换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如何将基层组织网格编织起来协同共治,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

  监制:郭静

  记者:王娴

  编辑:刘红伟 祝云舟 娜孜叶·木沙江 刘晓琛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