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北京强调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生态涵养区新规还有何亮点?

发布时间:2023-01-09 09:51:00来源: 新京报

  近日,北京市印发《关于新时代高质量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强调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到2027年,保持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占市域面积比例不低于27.5%,生态控制区面积力争达到市域面积的75%。

  1月6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在媒体通气会上介绍了《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并表示与2018年发布的《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相比,《实施方案》转变了绩效考核指标,专门部署了“着力突出生态产品总值对生态涵养区高质量发展引导作用”内容,强调更多依据生态产品总值对生态涵养区进行评价。

  到2027年,保持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占市域面积比例不低于27.5%

  《实施方案》明确,坚定不移持续巩固提升生态涵养品质,严格管控生态空间,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只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确保区域生态空间只增不减,到2027年,保持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占市域面积比例不低于27.5%,生态控制区面积力争达到市域面积的75%。

  《实施方案》还指出要持续夯实生态本底。巩固京津风沙源治理和百万亩造林绿化成果,不断扩大绿色空间,筑牢首都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动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强化重要生态系统关键区域保育,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总体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6%以上,森林蓄积量及生态碳汇能力进一步提升。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保持生态涵养区生态系统稳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到95%以上。同时注重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融合,如房山区积极推动无人直升机应急救援技术示范应用,加快建设无人化航空灭火体系,延庆区发挥无人机产业优势,积极对接开发无人机森林防灭火等应用场景,用新技术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据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方案》着力突出生态产品总值(GEP)对生态涵养区高质量发展引导作用。更多依据GEP对生态涵养区进行评价,更多依据生态涵养区生态贡献分配补偿资金,引导生态涵养区更好地落实功能定位。在北京市统计部门2006年起探索建立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夯实GEP工作基础、建立GEP核算体系、推动GEP核算结果应用、拓展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路径等4项任务。

  同时,重点安排了加快建立完善生态产品总值(GEP)统计制度,探索将核算结果与生态涵养区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分配和绩效考核联动挂钩,先在生态涵养区和结对平原区之间试点探索利用结对资金实施GEP和GDP交换补偿机制,进而探索在不同功能定位的区之间开展交换补偿等任务。

  据了解,延庆区、门头沟区、密云区已开展了相关案例探索,下一步,延庆区将深化GEP核算与结果应用,加快推出“两山”转化推动乡村振兴成功试点;门头沟区将继续推动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及应用理论研究与案例探索,筹建“两山”学院。

  强调更多依据生态产品总值对生态涵养区进行评价

  据介绍,2018年10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期限是2019-2022年),鲜明提出“把守护好绿水青山当作生态涵养区的头等大事”“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吃亏”的功能导向。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一轮《实施方案》相对首轮《实施意见》,主要有两点延续和两点新要求。延续部分最突出的有两点,可归纳为“两个不变”,包括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不变和保持结对协作关系不变。

  新要求最突出的亮点可归纳为“两个转变”。一是绩效考评指标转变,在新一轮《实施方案》中,专门部署了“着力突出生态产品总值对生态涵养区高质量发展引导作用”内容,强调更多依据生态产品总值对生态涵养区进行评价,涉及GEP核算及应用、拓展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路径等,并提出了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等改革创新任务,与《北京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相衔接,引导生态涵养区走出一条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另一点是北京市政府投资支持方向转变,不同于上一轮《实施意见》中写明投资支持比例的表述,新一轮《实施方案》首先明确持续加大政府投资支持力度,并突出输造并举,聚焦“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利于增强内生动力、有利于撬动社会资本,且符合固定资产投资政策的项目,加强配套支持,更加精准有效促进生态涵养区补短板强弱项、发展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提高区域财政收入自给能力,从“输血”式被动帮扶向“造血”式自主发展转变。

(责编: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