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今年海淀将新增5560个中小学学位

发布时间:2023-03-07 09:07:00来源: 北京青年报

  6日,海淀区2023年重要民生实事发布,共涉及八大方面、30件实事。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海淀区今年将新增中小学学位5560个,新增普惠性学前学位1000个。同时,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街区更新等措施建设一批停车设施,利用环境整治腾退空间、人防工程设施等推进挖潜增设停车位不少于5000个,进一步缓解停车难题。

  新增10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据悉,在优化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海淀区今年将持续增加办学空间,缓解学位供给短缺,新增中小学学位5560个,新增普惠性学前学位1000个。同时,在不少于2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线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实现处方实时审核,提升处方审核效率和精准度,更加有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海淀区今年还将加快老龄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推动90%以上的综合医院、二级(含)以上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80%以上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更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新增10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就近为有需求的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陪伴护理等多样化服务。为新增的9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品质。

  在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方面,海淀区今年将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8000套、竣工6100套,更好满足群众住房需求。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实施55个小区160.9万平方米改造,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稳步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开工260部、完工150部,让群众出行更方便。对2022年底前备案的低保、低收入、大病、重残等特殊困难公租房备案家庭实现依申请“应保尽保”。

  做好市场租房补贴工作,努力解决中低收入保障家庭的住房困难。持续完善住宅物业项目监督考核评价及奖惩机制,对1178个物业管理区域开展综合考评,指导物业项目、物业企业不断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打通8100套历史遗留住宅办证通道,逐步解决历史遗留“办证难”问题。

  推动10家以上零售药店开通医保结算

  在提升生活便利性方面,海淀区今年将建设不少于5个业态丰富、智慧便捷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满足群众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服务需求。新增不少于10家开通医保结算服务定点零售药店,更好满足群众就近购药需求。优化出入境证件办理服务,为外籍人员提供出入境证件办理服务,推进“两证联办”落地落实,方便外籍居民工作、生活和学习。

  在方便市民出行方面,海淀区将加快市政道路及设施建设,年内实现通车里程8公里,改善区域交通环境,方便群众出行。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完成4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大中修,保障道路通畅。对校园周边等道路拥堵区域实施不少于15处交通组织优化工程,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完成5条无灯道路路灯补建任务,确保群众夜间出行更安全。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街区更新等措施建设一批停车设施,利用环境整治腾退空间、人防工程设施等推进挖潜增设停车位不少于5000个,进一步缓解停车难题。

  在营造宜居环境方面,海淀区将围绕群众身边建绿,实施7处城区公园绿地和12处小微绿地建设,拓展高品质绿色生态空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对5个小区开展海绵化改造,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等设施,提升小区雨水消纳能力,改善小区居住环境。巩固“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创建成果,实现新生违法建设“零增长”,拆除违法建设面积38万平方米,腾退土地面积30公顷,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在丰富文体生活方面,海淀区今年将建设不少于7片专项活动场地、更新不少于80套全民健身路径,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持续扩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提供450场高品质文艺演出,惠及群众400万人次,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建设完成以圆明园正觉寺为核心的圆明园博物馆,推出更多更好的陈列展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帮助1.5万名城乡劳动力实现就业

  海淀区今年还将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生活困难补助人员、低收入救助人员、特困供养人员及因病致贫家庭依申请开展医疗救助,做到“应助尽助”;对2022年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参保人员医疗费用个人负担较重者中符合条件的,按照标准给予大病保险补助,减轻群众医疗支出负担。

  海淀区将积极落实就业促进政策,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帮助1.5万名城乡劳动力实现就业。举办各类女性基础技能就业培训20场,帮助有需求的女性提升就业能力,拓展就业渠道。

  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基层,开展80场知名专家健康服务活动,制作30节慢病防控、中医养生保健等多种主题健康科普视频,通过视频平台同步传播,为职工提供精准的健康服务。

  今年海淀区计划开展75场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等科普知识宣传,增强群众在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中科学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文/本报记者 王斌

(责编: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